河院故事

【教学名师】与文为友,以学为教,育人不止——谭为宜教授奋力谱写新时代教书育人华章

来源: 编辑:黄必辉 作者:韦文韬 发布时间:2020-06-17 浏览量:

谭为宜是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湖南茶陵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督学,全国优秀教师,曾任河池学院中文系主任、文传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名作选讲》《演讲与口才》等课程。有专著3部,主编、副主编各4部著作,参编教材6部,在《北京大学学报》《广西大学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文艺报》《南方文坛》《戏剧文学》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专著《戏剧的救赎——1920年代国剧运动》被专家认为“是当前中国现代戏剧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收获”。担任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有多篇论文和多个主持、参研的科研、教改项目获得自治区、校级奖励。


从“天道酬勤”到“全国优秀教师”:勤业致远

2014年教育部授予谭为宜 “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能获得这一称号对我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同时更是一种鞭策,让我在原已获得的小小成绩的基础上更深刻地反思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并予以改正、提升,才能使这一称号实至名归。”荣誉之下,谭为宜总保持一贯的谦和。

老话不无真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也准确体现了谭为宜教学多年来积极进取、夙兴夜寐,直到今天依然活跃在教学一线上的风雨历程。谭为宜在广西教育学院获得大学学历后,还先后进修了广西师大和华中师大的硕士研究生课程,2005-2006年间又到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埋头专业研究,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主持过多场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受到好评;他不仅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还在导师的指导下投入“具有学术增长点”的国剧运动研究,由于其间研究成果丰硕,被北京大学授予“创新成果奖”。他的导师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这样评价他:“在我所接触的北大中文系访问学者中,谭为宜是最勤勉踏实的一位。虽然访学只有短短一年,但他已融入北大,领略北大气息,成为北大人”。

谭为宜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有较深的研究,还在业余开展文学创作,他的文学创作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教学语言,使得他的课也上得很有激情,因此曾获河池学院十佳教师、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谈起他最早的文学启蒙,是小学三年级时偶然读到《安徒生童话》,被其充满美丽幻想的文字深深吸引,于是就开始对文字有一种美好的憧憬,幻想在将来的某一天也有读者能沉浸在自己的文字里。虽然后来青少年时期遇到“文革”,失去上学的机会,阅读条件愈加艰苦,却也没能浇灭曾经种在幼小心灵深处的小小梦想,仍然寻找任何一个机会坚持读书。天道酬勤,是谭为宜身边大多数朋友对他的评价。他自己说,“事在人为,没上名牌学校不一定就不能成才,而生存在困境中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我很庆幸坚持了自己的理想,才终于小有成绩。”



从好老师到好朋友:育人为上

谭为宜认为,不管是从事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老师,第一身份是老师,老师就得钻研教学,就要教书育人,高校教师不能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教学以外的事情,否则就不称职。他在讲到自己的教学时非常自信,他说,如果教师的课没有精心的准备,就不能走进学生心里;没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学生就会得之甚少甚至一无所获;没有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易懂的教学语言,就不像一个高校课堂上引领着学生走向文化前沿的教师。只有当我们把教学真正当回事了,才能在自己的专业和学科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推动科研,让科研反哺教学,——这也是‘教学相长’吧。此外,他提出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博”与“专”的关系,他赞同倒“T”型的知识能力结构,一横指的知识、能力的面要宽,一竖指的专业修养要深,不能浅尝辄止,浮在表面。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专,但博而不专又容易流于平庸了。

此外,在与学生的相处问题上,他认为每一位教师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将自己与其学生置于同一平面,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相处,就如同他非常崇敬的鲁迅先生一样。他说,鲁迅先生就非常热爱他的学生,坚持“希望在青年”的理念。鲁迅曾经十分敬重胡适,但后来与胡适有分歧,就是因为反对胡适要当“学阀”、“学霸”这一事件。不是把“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留在脑子里,而是把架子放低,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热心解决学生的困难,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36年的教学,他不仅指导学生,还热心帮助学生,曾捐款帮助多个文学社团办报纸,为河池学院培养青年文学人才默默地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传承我校的文学传统,他一调到学校,系领导就安排他为沉寂多年的文学社团活动“烧一把火”,他立即在中文系组建文学社团,各班级也纷纷跟上,燃成了熊熊大火。他担任多个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经常义务指导学生文学创作、演讲、朗诵、辩论等,并获得多次大奖。他支持校团委、校学工处的工作,经常担任全校性的大型文艺活动的指导老师、评委或撰稿人,有创编的两个文艺节目获自治区奖。


从文学创作到传承文化:引领风骚

谭为宜喜欢文学创作,散文创作是其中之一。他说虽然散文不及诗歌的语言凝练,也不像小说般有着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生动情节,但它却能让人挥洒自如,平淡动人。另外,他强调读散文和写散文也是一种语言上的历练,是“历练”而非“锻炼”,更侧重在每一次生活的体验和表达中得到锻炼和经验。“正因为有了平时生活中阅读散文和撰写散文的语言积累,才让我有足够的储备一次次地在各种活动舞台上即兴主持。好多人都很喜欢我的主持方式的呀!”提到主持时,他的脸上瞬间大放异彩,竟也手舞足蹈起来,讲述自己的主持经历,享受其中而收放自如。

他进而说道,所有专业包括理工科的学生也应该加强语言文字修养,这对于学习专业知识而言是一种基础性的东西,对于今后的生活而言是一种基本技能。语言是一种传输载体,它能使人与人的交流、相处更融洽。同时,语言与思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页纸的两面,训练语言就是在训练思维,黑格尔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学习语言就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戏剧研究是谭为宜的学术研究方向之一,桂西北戏剧研究是他专注的一个课题。谈及戏剧,谭为宜的眉宇间也透出些许忧虑。他认为,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多元文化的强势冲击,戏剧艺术和其他的一些传统艺术逐渐被一些新的艺术形式所挤占、取代,它们的发展缺少了适宜的氛围和肥沃的土壤。谭为宜研究戏剧始于2005年到北大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是他的导师温儒敏先生布置的课题,经过四年努力,他于2009年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专著《戏剧的救赎—1920年代国剧运动》,被专家认为是“当前中国现代戏剧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传统艺术倾注的学术情感。他的桂西北地方戏剧研究也取得初步进展,他与课题组成员深入乡间开展田野调查,并撰写多篇论文。2015年担任“广西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后,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和建设工作,参与筹办并主持各项学术研讨会,孜孜不倦。

他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除了培养人才,还有着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和引领文化的义务。”这些年,他持续为河池市、宜州区地方文化建设倾注心力,助力宜州成功申报下枧河为“全国十条最美家乡河”等。

与文为友,以学为教,潜心育人,谭为宜一直初心不改,一直在做表率。今年他64岁了,依然活跃在讲台上,在一线文化调研中,在伏案创作中。近期,他参与了2020年河池脱贫攻坚报告文学撰写工作,他又投入了自己的热情和才华。这一切足以诠释了“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也是描绘其人生剧本的优雅辞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