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脱贫攻坚之河池学院力量】系列报道七:永平迎来了致富曙光——都安县东庙乡永平村驻村第一书记韦拾敏扶贫工作侧记

来源: 编辑:黄必辉 作者:韦文韬 容燕 发布时间:2021-03-09 浏览量:

从教育扶贫到住房保障,从饮水安全到交通建设,产业和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河池学院驻永平村第一书记韦拾敏带领永平村群众迎来了致富的曙光。

位于东庙乡西北部的永平村,与大化县雅龙乡宏伟村毗邻,距乡政府所在地14公里。全村有21个村民小组(屯、队),共612户2011人,至2018年3月韦拾敏到任时,该村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9户334人,贫困发生率达16.17%,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扶贫先扶智”,激活贫困村内生动力。河池学院党委在扶贫村确立的扶贫理念是务必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韦拾敏到任第一天就迈进了永平小学的大门。孩子们缺什么?每走一步,这个问题就向他的内心发出一次叩问。从操场走到教室,从电脑房走到校舍,他看到了残损的书包和破旧的文具,他看到了蹲在墙角吃饭的孩子,看到了露天洗澡的孩子,看到了孩子们对世界渴望的眼神。虽然此前学校在教育扶贫方面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由于山区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师资力量的短缺、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和素质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永平小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满足不了孩子们对知识的需求,严重制约着他们今后的成长。

第一个暑假,韦拾敏就联系后盾单位河池学院派遣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到永平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开展小学教师培训提高班。此后,河池学院又接连举办了两期暑期送教下乡活动。河池学院依托师范教育的资源优势和近年来打造“未来教师”的团队优势,利用寒暑假时间到永平小学开展专业课程培训,教师们的教法得到了更新,特别是派遣了图音体专业的学生,为孩子们带来了素质教育的曙光。过去,永平小学只有语文、数学以及少数老师兼职教学的自然,现在由于河池学院师生的到来,学校早晚、课间亮起了歌声,教室、走道、文化墙多了优美的画笔,孩子们开了眼界,多了好奇。从软到硬,河池学院引资投资3万多元建成了学生风雨餐厅,不让孩子露宿风餐;投资1万多元建成学生洗凉房,给孩子洗一个暖澡;用争取来的教育扶贫资金3万多元购买校舍空调,让孩子远离冬寒酷暑;联系慈善机构为永平小学捐建篮球架和学习用品,联系河池学院捐赠电脑并派遣维护人员维护,不给硬件成为孩子绊脚石的机会。如今,看到孩子们在学校打着球、唱着歌、画着家乡的风景,笑脸常在,韦拾敏心生宽慰。

安居有保障,生活有盼头。永平村自名“永平”,实际的平坦地带并不多,主要地形以石峰谷地为主,永平村村民大多依山伴石而居,不少村民家门前就是一道悬崖。更让人愁心的是,还有部分贫困户故土重迁,宁愿死守穷窝也不愿搬迁出来发展致富。韦拾敏为村民们的住房搬迁问题惶惶不可终日,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掐掉这些穷根。两年多来,韦拾敏和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多番走访危房、老房,不断入户宣传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鼓励、引导、动员贫困户挪穷窝、住新楼房,向美好生活出发。从易地扶贫搬迁的手续和补助,到危房改造的资金补助,每一项都亲力亲为。两年多来,全村危房改造20户,易地扶贫搬迁24户126人。令人瞩目的是,在易地扶贫搬迁的24户中,有12户是整屯搬迁,成为了乡里易地搬迁扶贫的示范点。这个屯就是母费屯。母费屯旧居住地在几座深山背后的山谷里,每次进出都要数次翻山越岭,回一趟家要耗时数个小时,极为不便,且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经过持续努力,韦拾敏争取到后盾单位河池学院的支持与都安县的搬迁补助,动员母费屯举屯搬迁至山下坳口。现在,12户搬迁户都盖起了新房子,贫困户们说“现在我们进出方便多了,接送小孩、赶圩都简单多了,老人还可以在附近的牛场干活,生活便利多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汩汩清泉入农家”。永平村属于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区,全村山地石漠化严重,极度缺水,而且是季节性缺水。过去,村民们自己接引山泉水或者收集了自然降雨就直接使用。天然水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韦拾敏组织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研究,要加快补齐人蓄饮水工程的短板。两年多来,他筹集资金20多万元,建成7个家庭水柜,投入100多万元,建成4座集中供水水柜,受益群众800余人。现在,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干净的水,扶贫的目标如期实现。

道路畅通无阻,产业蓄势勃发。原第一书记龚丁海同志曾争取并投入道路建设资金约458万元,建成屯级硬化路9.7公里,砂石路8公里,为永平村道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韦拾敏在此基础上又筹集资金280余万元,建成7条(段)硬化路,实现全村道路屯屯通。确保每一家每一户居民出行时,双脚都要踏在实地上,感受到新时代的幸福曙光。在修路的同时,大力开发发展产业,真正引领群众朝着小康社会前进。韦拾敏初到任时,永平村还没有成熟的产业,更缺少集体经济,再加上人口分散,劳动力缺失,很难形成有效的生产模式。因此,韦拾敏带领村民外出考察学习,鼓励、支持、引导村民勇当、争当致富带头人,不断探索和丰富村扶贫产业类型。弄也屯的贫困户韦英敏深受感动,主动当担致富带头人,积极发展生产,综合养殖肉猪、肉牛、黑山羊、土鸡、蜜蜂,每年创收万元以上。通过肉牛养殖,2019年,韦拾敏引导村民成立了都安永莹种养专业合作社,鼓励更多村民参与扩大生产,实现带贫减贫——家住一队的贫困户林盛补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从村委帮助“贷牛”到如今每年自行购买养殖4头以上肉牛,供养两个孩子读初中、高中,还盖起了新房子。在集体产业上,选址弄库修建起了人畜分离的生态化肉牛养殖基地。目前,弄库牛场肉牛存栏20余头,一度养牛30头以上。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村集体收入由初到时的2万元上升到了11万余元。同时,自主造血的蜜蜂养殖项目也实现了4000元的创收,牛场的预期收入也将有3000多元。韦拾敏表示,三四千元不算多,但它是一个好的开始,能让大家看到脱贫致富的曙光。

“回望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其中苦累自知,也曾踌躇也曾伤痛,也有疲惫也有坚毅,只要能够给永平带来一丝改变,能给群众看到新生活的曙光,我觉得——值了!”韦拾敏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