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以青春之我 赋能乡村振兴】扎根合寨村: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记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驻村第一书记蓝程

来源: 编辑:罗冬雨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08 浏览量:

【编者按】当春风轻拂山岗之际,河池学院的驻村第一书记与工作队员们正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他们以学科专长浇灌乡土根系,用创新思维点亮田野星火。在乡村振兴这幅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中,这些青春的身影既是执笔绘梦的丹青手,更是躬身入局的剧中人。本辑特别推出“以青春之我 赋能乡村振兴”专栏,让我们循着沾露珠、冒热气的奋斗足迹,共同品读那些浸润泥土芬芳的青春诗篇。今天,我们走近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驻村第一书记蓝程,一起聆听他的故事......


2023年4月,肩负着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盼,蓝程来到屏南乡合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的日子里,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用“心”扎根驻村,用“行”振兴助村,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刚到屏南乡合寨村开展驻村工作时,经过其多方协调,促成合寨村蚕种场项目正式落地投产。该项目是通过招商引资和河池学院出资共建,于2024年年底投资1500万元建成并试投产,获得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授予“2024年全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县农业科技示范主体”证书。2025年3月,该项目正式投产运营,年产能20至40万张蚕种,提供就业岗位200个。每年可为合寨村创造10万元及以上的集体收入。

聚焦产业,精准破局补短板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能够帮助合寨村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是我给自己树立的一个目标。”蓝程说。初到合寨村,他便深入村屯走访调研,发现这里已初步具备建设蚕种场的条件。宜州区作为全国桑蚕种养最大基地,每年蚕种需求量高达200万张,然而本地仅能供应100万张蚕茧,且外调蚕种质量良莠不齐,同时,合寨村原有的产业因缺乏成熟的投资环境,难以吸引企业入驻。针对这些问题,蓝程主动担当,多次参与蚕种场的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策划并落地“合寨蚕种场”项目。该项目不仅填补了本地优质蚕种的供应缺口,解决了“根不正苗不红”的难题。建成后,蚕种场年产能可达25-30万张,业务辐射宜州、巴马等6个县区。其中,首期10万张蚕种将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投放市场,为桑蚕产业链源头的质量把控提供了坚实保障。

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促共赢

作为河池学院派驻屏南乡合寨村的第一书记,蓝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整合河池学院的资源优势,为合寨村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当地逐步建立起“企业+高校+村集体”的联动发展机制。合寨村蚕种场项目便是该机制的成功实践。该项目由企业与河池学院共同投资1500万元建设,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河池学院选派3名优秀毕业生作为技术骨干驻场工作,不仅为项目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也为毕业生搭建了实践锻炼的平台。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每年可获得超10万元的分红收益。这一模式既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靶向帮扶,托底增收惠民生

“合寨村蚕种场项目建设的初衷,是考虑到联农带农的社会效益,能让本地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是该项目最大的亮点。”据悉,该项目今年刚投产运营,就优先吸纳监测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体就业,提供就业岗位200个,目前屏南乡、三岔镇等120名群众已到岗就业,月均增收2500元以上,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同时,该项目带动鲜茧收购、运输等关联产业,形成“一人就业、多方受益”的增收链。

效益显著,振兴产业添动力

目前,该项目正式投产,年产值预计突破3亿元,直接缓解宜州蚕种市场依赖外省的局面,提升宜州桑蚕产业的稳定性和市场号召力。该项目作为“造血式”帮扶的典型,累计带动超200户群众增收,使脱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让校企地协同增收模式为宜州的乡村振兴注入科技、人才活力,形成可复制的产业振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