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匠心育桃李 银龄守初心之一】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银龄教师刘增宪

来源: 编辑:罗冬雨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14 浏览量:

银龄教师刘增宪

“在我完整地重走长征路之前,我觉得我是一个谁都瞧不上的艺术家”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退休教授、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顾问、国内重走红军长征路寻访写生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征战历程寻访写生第一人刘增宪教授说道。据了解,当他耗时2年完成重走长征路壮举,给红军长征胜利结束80周年献上了特殊的礼物——刘增宪重走长征路写生作品展,他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寻访旧址所见所闻,老区的人民、工作人员所做的一些工作感动了他,这使他越发地感受到作为一个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我希望把我所见到的说给大家听,画给大家看,不仅要自己去,而且还要带上我的学生一起去感受。”

让红色文化在老区高校焕发生机

退休前,创作军事题材画是刘教授的兴趣爱好,退休后,画说党史传承红色精神,继续实现红色文化育人是他一直肩负的初心使命。2022年3月初,刘增宪教授作为我校第二批银龄教授到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支援科研教学,着重指导学院红色文化育人与课程思政建设,河池学院这座革命老区高校就成了他开启红色文化育人的新的征程。

说到红色文化育人的意义,他回忆起有一次假期带着三个学生一起到江西寻访革命旧址时,途中车辆陷入泥坑,先后来了几批相助的村民,都是无偿的。车子处理好之后,刘教授问学生,知道为什么村民坚持无偿帮助我们吗?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刘教授说,因为我们车上贴着“重走长征路”,因为我们在做有意义的、民族认同的事。刘教授在接受我们采访中表示,这就是坚持红色文化育人的意义所在,也是实践教学的方法启示。

“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刘教授表示,要真正做好课程思政,教师本身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并且要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3月初到我校之后,为了加深对革命老区的了解,更好结合河池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开展美术与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他利用空余时间自驾寻访了河池有名的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河池红军标语楼旧址等,旨在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让其在老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刘增宪寻访中国红军第七第八军河池整编阅兵广场

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是什么样的呢?不是简单地叫学生去画某个革命旧址或者某个英雄画像,而是既要坚持把老区红色特色融入课程,也要遵循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及内在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其次才创作出反映红军英雄事迹、描述长征沿途革命老区新风貌、长征纪念地风土人情的绘画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传播传承红色文化之于美术教育的意义,这就是红色文化育人和美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结合。”

在给20级油画班学生授课时,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刘增宪把红色文化育人真正渗透到课内课外。课堂上,他在专业课中逐渐融入红色文化元素,一边引导,一边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如讲“讲娘子军 画娘子军”等。课堂之余,刘教授搬个凳子往中间一坐,学生围着他,他引导学生开拓新知识,讲“家乡的抗战故事”,来自湖南的同学讲述了在“厂窑惨案”中日寇的暴行,来自方志敏家乡的学生给讲述方志敏的生平故事等。在学生的讲述中,增进了对历史的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同时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素质。

图为刘增宪指导美术与设计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户外教学

图为刘增宪给20级油画班学生授课

图为刘增宪对18级毕业生进行专业指导

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要建立长效机制代代传递

刘增宪教授认为课程思政是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的,要想出成绩和成果,除了要做好顶层设计,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今与历史之间,现有生活和革命时期的对比、联系,要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和举例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到课程中去。课程思政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要让课堂成为青少年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环节。而且,要把这份责任代代传递下去,让老师和学生互相激发,学生和学生互相感染,不断实现文化育人成效,这就是课程思政的成果体现。

图为刘增宪指导美术与设计学院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