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韦素偶,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明伦镇中心校的一名老师。1992年7月,我从河池学院(当时为宜山师范学校)毕业,至今有30年了。得益于母校的培养,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校1989级校友韦素偶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在大多数年轻人都想往城市发展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在偏远乡村,扎根教育一线,从青丝到白发,把青春岁月献给了乡村孩子,献给了乡村教育。今年49岁的韦素偶老师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明伦镇中心校的副校长,从进校那天算起,她已经在这坚守了30年。30年来,她走过最多的是明伦弯曲的山路,想过最多的是山村留守的孩子。她坚持以校为家,爱生如子,践行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把青春挥洒在乡村教育教学一线。
既是学习上的引导者,又是生活中的知心人
韦素偶是当地学生心目中的“女神”。在明伦镇中心校里,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她平时除了上好课之外,还花了大量心思在孩子们的生活上。
1999年7月,韦素偶发现五年级班上的学生卢照妹言行异常,上课睡觉,精神萎靡不振。韦素偶便和她谈心,了解到她父亲过世后,母亲出门打工还债,家里剩下七十多岁体弱多病的奶奶和智力残疾的哥哥。每天她除了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还下地做农活。了解情况后,韦素偶便跟她一块回家,与奶奶详细沟通了解家里生活情况,建议让兄妹俩住校。住校后,韦素偶先帮他们交了生活费,买了棉被、床单、毛巾等生活用品,同时积极向当地民政部门反映她家生活情况,申请并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得到解决,兄妹俩安心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村里的人评价韦素偶为他们的“救星”。
现在在环江一所中学当老师的莫惠(化名),在她小学六年级时,她妈妈精神失常离家出走,父亲整天借酒消愁,把气都撒在她身上,她曾几次辍学。韦素偶知道后,多次跟她爸爸沟通,让莫惠(化名)到学校住宿,同时在学习、生活上给予她特别的关心,让她找回母爱的温暖。从此,莫惠(化名)更加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受韦素偶影响,莫惠(化名)大学毕业后也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韦老师改变了我的一生,我也想像韦老师一样,用爱去温暖更多的人。”莫惠(化名)说道。
老师都走了,孩子怎么办
山里的人大多都想走出大山,到更广阔、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发展。1992年,韦素偶到明伦镇中心校任教,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那年她19岁。不少人认为,年轻人在乡下,肯定待不了多长时间,但韦素偶的选择却让大家意外。这么多年来,她也曾有很多机会可以到县里学校入职,但她都坚持留下来了。
2010年,韦素偶的孩子在县城上高中,身边同事、朋友都劝她,为了孩子和自己的发展,争取调去县城工作。此时,她犹豫了,去参加上课、演讲、面试,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竞入环江县一小。消息一传出,许多家长、学生纷纷打电话给她,说得最多的是“老师您走了,我们孩子怎么办?”“您走了,我们怎么办?”听到这样的恳求,韦素偶心软了,就这样留了下来。
到2018年,环江县城增加了四所小学,大量招收教师,形成一股“进城热”。许多条件符合的老师都报名了,同事也帮韦素偶一起报了名。临近开学,许多老师陆续搬走。知道韦素偶也要调走的消息,家长们急得找上她家,还是重复着那句话:“你走了,我们孩子怎么办?”韦素偶又留了下来。一晃,30年就过去了。“从他们的挽留中,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崇敬、信任和需要,更体会到在乡村教育一线上展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快乐。我也下定决心,这辈子就一心一意在这里陪伴孩子们成长。”韦素偶说道。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30年的坚守,韦素偶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凭借着执着和信念,为明伦中心校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而往后,韦素偶也将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