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那个夏天离开宜州,离开河池学院。我没有想到,20多年后一个温暖的冬日我还会回来,并且打算在这里长住下来。当然是租的,第一次以“租客”的名义。
政府“迁都”的事,街坊说了好多年了,我们也等待好多年了。有时候想,也许等到我退休以后吧。有时候也会有意无意间意识到,也许会很快了。当然,最关心的还是亲朋好友了,见面时都不忘问一声,“你们去宜州上班了吗?”
“迁都”是大事,我等平头百姓,在哪里还不是上班。不太放心的,就是离开读中学的女儿和年迈的父母,还有找个住宿的地方。2021年雪儿高中毕业,终于放下一颗心。只要一纸通知,立马就出发。七月的时候,跟学院的一个师妹讲帮关注一下租房的事,她立马推荐了一个河池学院本区13栋的一户,三房一厅一卫,月租1100元。还催我快点答复定下,因为“房源不等人”。“河池学院?好啊,那是我最中意的地方了!”还是一位尊敬的老师住过的那栋,我心动了!但是“迁都”日子未定,红头文件未发,就叫她先放过了。十一月末,通知真的来了。搬迁的单位同志们纷纷出动找房源,我却在陪同自治区人大一个调研组到各县区调研。接着又外出开会,两周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一些朋友都替我着急。有两个甚至打来电话说,找房的黄金时间过去了啊!还有做中介的一位阿姐也三天两头打来电话。确实也是,网上查看,宜州房源紧张,单间原来四五百元,都涨到八九百了,好的地段涨到一千元了。三房的月租都涨到近两千了。
我却是一点儿也不紧张。相信“车到山前会有路”,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然,我也作了有两手准备,租不到合适的房子,单位附近、村上有亲戚家。甚至同学家都可暂时“落脚”,也可以跟通勤车回家,早出晚归。偶尔的加班,甚至可以在办公室“打个地铺”解决。
12月8日,准备过来了。我的住房还没有解决。晚上看着微信,突然想到鲁迅先生曾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租房子的事,就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
“宜州诸友:诚租房子一间,租金少,近市政,楼层矮,风景佳,有酬谢!”
朋友圈里,引发很多朋友的关注。跟帖不少,电话也不少。却没有我想找的,中意的房源。宜州的几个同学和朋友甚是热情,叫我搬去他们家住,免费食宿。同学朋友情深,难以言表!深夜的时候,叮咚一声,我感觉来了。果然,还是学院师妹的一条微信让我惊喜:“学院东区四房两厅两卫,五楼,采光很好,户型方正,价格公道。包含家具,洗衣机,冰箱,太阳能热水器。每个房间都有床和衣柜。需要租房的请联系1355838XXXX(微信同号)”这就是我的菜。虽然跟我理想中的房子有些差距。
第二天,给房东李老师打一个电话,几乎就决定租了。“大四房啊,你一个人住得习惯吗?”我的一位好友打了个问号。“还有我老爸老妈呢,说不定以后妻子女儿也喜欢的!”当然,这是为将来考虑,其实他们来不来,或者我能租多久,不是我个人能决定的,还要看看形势,看看房东,看看我的口袋承受的能力。“哦,天桥边,那是学院的‘江景楼’啊!”还有不少知道内情的朋友发来信息。大房子谁不喜欢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千年传诵,让人无限遐想。1927年,鲁迅先生应邀到广州教书,租住的是“三室一厅”。在此前后,鲁迅在上海租下“两层楼,一个小院”;在北京买下一个四合院送给周作人住,自己却在砖塔胡同租下三间正房和一间厢房住。想想鲁迅先生,我心就坦然了。
准备去看房子的时候,还出现一个小小的插曲。房子疑是被另外一位搬迁宜州上班的女同志看上了,而且还是我的小师妹。微信中聊了几句,果然是她。小师妹拖家带口到宜州上班,正在到处看房子。这回也不好意思争了。我跟租房子的李老师说,我带一个师妹一起去看您的房子,如果她看上了,您就租给她吧。后来因为不方便小朋友读书,小师妹最后决定不租了。
临到收拾东西,爸爸妈妈也突然改变主意,不想跟着我“搬家”。四房一下子空了几间,先租下来吧。我想着。
其实不只是我不着急,还有比我更不着急的是两位同事。得知我租了个大房子,他们立即表示祝贺,并相继成为我的合租伙伴。这下好了,我的大房子不见了。好在有两人分担了不菲的房租,住大房子的压力一下子化解了!
当然,进住学院也非易事,最后还得要学院领导同意。这期间也经历波折。学院管理严格,入住要办车辆出入证,平时还要刷脸进出。我们三人提交的相片第一次录入系统后,进出学校东门、西门、小北门的设备都检测不出来,几次成了“非法闯入者”。“你们的照片可能P过的!”保安说,他不知道,我们交的是前两年照的,“年轻”一点,肯定是真人。于是不得不重新拍照。手机自拍不行,单反相机又照一次。如此重复两三次,始得过关。
其实呢,我的两位同事,也是我的大学同学。当年隔壁宿舍的三位同学,又一次来到学院,还住在一起了。真的很荣幸。两位同学,还选我当首任舍长。这是我“迁都”后新任的一个职务,比我在单位管的人还多两个,担子不轻。租住学院的第一个晚上,在偌大的校园里散步。看着走过身旁三三俩俩的学生,看着星星点点的隔岸灯火,看着古色古香的冠英阁。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观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和学生会举办的2022年“筑梦与院•共绽芳华”元旦迎新晚会。赶上创意写作中心举办的驻校作家李浩老师最后一节讲课。观赏了音乐学院的新年钢琴音乐会。还一个人,在茫茫夜色中,偷偷抚摸着“河池学院作家群”手稿墙中令人尊敬且带着温度的文字……
在河院,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作者简介:蓝瑞柠,70后公务员,南楼丹霞文学社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