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院故事

【突出贡献】一根竹子的传承:走近广西独竹漂传承人、独竹漂训练队教练员,河池学院体育学院副院长蓝建卓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编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15 浏览量:


广西独竹漂传承人蓝建卓

手执划竿,脚踏独竹,穿风破水,独步江湖,这只有在古装片里才能看到的某种绝技风采,却在体育运动版的河池学院独竹漂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演绎及观众的亲眼证实。河池学院独竹漂,几经流离锻造,不仅完美地完成了一个赤水流域民间运动跨省(区)移植的现代身份标注,而且以其迥异的创新品格和竞技姿态,持续在2014至2017年间连年创造全国民运会赛事的夺魁新高,彰显了河池学院乃至广西独竹漂竞技水平的重大飞跃,响誉全国,获业界纷纷点赞,令人叹为观止,捧为另一个“水上传奇”。

这一切,和广西独竹漂传承人蓝建卓有着密切的关联。


以竹为笔,一汪小水写传承

蓝建卓是河池学院体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也是河池学院独竹漂的教练员。他每天的规定性动作,除了上课,就是到训练基地指导独竹漂训练,打造他心目中的这一支“独竹舰队”。 

一点一划真豪杰

蓝建卓与独竹漂因何结缘?并促使独竹漂华丽转身?这里边有着怎样的一番故事呢?这要从2007年说起,当时学校进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办学特色大讨论,确立了将独竹漂传承发展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点。独竹漂是赤水流域民间运动亮相全国竞技比赛的一个典范,其“中华一绝”之称一时风靡界内,是自治区体育局筹建国家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的一个焦点项目,学校及体育学院的决定不仅得到了自治区民委、体育局的首肯,而且达成了三方合推的共识。蓝建卓的独竹漂之旅便在这种探索、责任和压力下开始。然而,贵州赤水流域的独竹漂如何成功地移植广西是一个大难点,“它十分讲究训练器材、训练场地和训练方法,这些基本条件我们还不具备。”2009年底,在贵州参加独竹漂教练员学习培训的蓝建卓深有体会。那时,他受自治区体育局委派组队参加全国民运会项目比赛,可是选用训练场地和器材让他苦恼不堪,“我们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好在涉足独竹漂前蓝建卓就已经有足够丰富的篮球、足球、排球等教练经验,让他忙而不乱,“我们买了不同种类的竹子进行实验,找不同的训练场地作水势比对分析,寻找切合我们实际的训练方法”。由下枧河到洛寿水库,再回到学校里的金盆捞月,几经流转,蓝建卓回忆起来如数家珍,有颇多感慨,也充满了自豪。“说实在话,正是在这些寻找、迷茫和压力中找到了创新发展。”蓝建卓一边带队艰苦训练一边进行着包括独竹漂训练技术在内的有关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系列研究。作为一个2011年才被正式列入民运会的新项目,在独竹漂竞速训练中融入现代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理念的研究成果还是空白。蓝建卓认为,“只有在保留民族性的基础上同时充分表达出现代性的体育诉求,独竹漂的移植才可能尽善尽美。”2009-2013年间,经过往返黔桂考究,他先后完成了《贵州赤水独竹漂的历史渊源及功能价值》《独竹漂竞速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应用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思考——以河池学院为例》等系列代表性论文。2017年完成的专著《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研究》更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综合地比较、考量,提出关于体育民族性与现代性建构的系列方法论断,并将其方法论融入实践训练中,不断寻找实证和突破。为了检验某一种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他还邀请到本校跨学科教师参与到他的课题研究中,共同对每一项训练程序和方法进行了力的使用分析和实证运算,然后经过数据、实训和比赛的反复观察,“最终我认定我使用的方法是有效的,循着这个方法,往后只会越来越好”。

 

蓝建卓指导队员训练

金盆捞月是河池学院的一个景点,有一汪很漂亮却很小面积的水。蓝建卓就着自己的想法,在这片小水域里建构着这一支幼小而充满活力的“独竹舰队”,无关风日,只为捞月。天不负人,2011年他们首次出征全国民运会就斩获了2个二等奖和6个三等奖,算是捞到了梦中的一片月。“他们在金盆捞月一练就练了将近9年,没有艰苦奋斗、忠诚执着精神的人,是坚持不下去的。艰苦奋斗、忠诚执着是我们学校几十年来的传统,尽管现在学校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金盆捞月也翻新改造,但队员们都较好地保持了前辈的这种精神,他们后来的成功是必然的。”同事们谈到。过去每每目睹了这一种训练条件后,外界同行也无不由衷地感慨:真没想到你们队的成绩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的。蓝建卓心知肚明:“我们现有的条件就是这样,要出成绩就得比别人能吃更多的苦。”


师严为桨,此岸彼岸划传奇

蓝建卓对队员的严是一种很特别的严,严在精致,严在精准,不留缝隙。“几年来,我们几乎看不到他发脾气,虽然他严厉,但总是以一种婉转的话语方式细心地加以教导,让我们幡然醒悟,让我们习惯性地感觉到他注视我们时的那一种威严和作为一个老师的忧心与希望”。陆春桃是得意门生,她能有今天的成绩,她认为是自己遇到了一个很严格且很有事业心和爱心的老师(教练)。一个好老师可以激发她的积极性,让她不断追求新的境界。”“他抠得很细,我们忽略掉的动作他都会细抓,一眼就能指出问题所在,同时也讲解得让人心服口服。”队员们曾表示,以前几次比赛下来,本来应该多几个冠军,但是就失误在平常忽视的细节里。独竹漂不像其他竞技类运动,在水上,凭的是水感,靠的是力道,一点一划的精准力道,方可确定水里的穿越。有时候与其说他们是体育生,不如说他们是艺术生。蓝建卓说,“核心稳定性训练尤为重要。不稳不定就失足失手,失掉目标”。基本功成为独竹漂每一个新老队员每天的必修课,就像书法、绘画,需要心平气和,需要坚持,练感觉,而后一挥而就,一气呵成。为了培训学生们的平衡性,凭着自己丰富的教练经验,蓝建卓将三根直径20厘米左右的水管固定在一起,每根水管之间留有20厘米左右的空隙,让学生们站在中间的一根上,练习平衡,后来才逐步在一根“漂”上练习。他对他们提出了要求,训练时间不可嘻哈,抱着水一样专注的态度,心无旁骛,寻找水感,每天给自己一个小目标,隐忍再坚持。在训练场,不轻易地就会发现他们每个人双手的虎口上方都磨出了一个厚厚的茧子,最高处有1厘米厚,尤其是女孩子,都是细皮嫩肉的,每天却要脚黏住独竹,手握着长4.5米、重3.5公斤、直径4厘米的划杆训练,不仅手脚磨出血泡,还要忍受落水的浸泡,特别是过去更为艰苦的训练环境,有时水质不是很卫生,每次受伤都要许久才能愈合。而且,独竹漂不坚持训练就生疏,所以常规训练是每天下午专业课放学后一训,有赛事是要周末和几乎整个寒暑假都要集训,一训又是全天,早早起来,晚晚归去,也许只有蓝建卓和他的队员们知个中滋味,但她们不喊苦、不叫累。好在蓝建卓的方法是科学的,“尽管蓝老师训练质和量都要求极高,但我们都没有厌倦感,身体累,心却不累。他的训练手段和教育方式与别人不一样,有意思,进步很快,对自己的大学很期待”。蓝建卓的话也常常提醒队员,“我们都是山里娃,没有一点不努力的理由”,“所以,我们有时身体实在累得动不了了,划到对岸就趴在岸边不想起来,骨头酸痛,但是看见蓝老师在对面岸等我们回返,我们想偷懒一下也不可以了,我们会赶紧到水上去,表现一下自己。”


  

摘金夺银时刻

这种特别的严,严在爱里的严,严出了奇迹,使得独竹漂从贵州到宜州,从学校到地方,从赛场到赛场,在变数重重的水域,一次次地突破该项目运动的极限,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水上传奇:在2014年广西第十三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独竹漂项目的比赛中,独竹漂队代表河池市参赛,包揽独竹漂项目4个一等奖,并荣获3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2015年代表广西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征战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该项目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六个,其中陆春桃获得的女子独竹漂100米直道竞速一等奖,既是广西代表团征战第十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斩获的第一个一等奖,也是该项目在全国民运会上首次获得一等奖;2016年“民体杯”全国独竹漂比赛中,独竹漂队代表广西参赛获得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017年“民体杯”全国独竹漂比赛,独竹漂队派出12人的强大阵容,共获得一等奖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3项,其中全国组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省内组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独竹漂队陆春桃包揽女子独竹漂(全国组)60米、100米、200米直道竞速比赛冠军。


水连心,携手并肩传的是脉

在独竹漂训练场,除了看见队员们穿越式的竞速训练外,还会经常看见他们舞蹈式的动作表演,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在岸上纵身“跳漂”,而后集体划到水中央,便开始进行倒立、站肩、换漂等十多个动作的巡回展演,精彩纷呈的绝技和青春十足的倩影,组合成人们所说的水上“芭蕾”一样,既秀美又壮观,不愧为“中华一绝”,尽显着历尽千年沉淀的文化气场。一逢重大活动节日,蓝建卓也会受邀率队在区内各县(市)表演,给观众带来愉悦的观赏体验,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多家大型媒体对他们的表演很青睐,专门给予独家报道。应该说,他们是以一个团队的力量,把具有现代竞技体育品格又不失民族特质的独竹漂推到了极限,推到了全国更多观众的面前,同时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还给广大人民一分脱尘出俗的精致和壮丽。


  

红水河上秀绝技

从新队员入队始,蓝建卓就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述包括独竹漂在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创新、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并且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一个建议选向和日常议题,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一种责任、使命和目标。在平常训练时,蓝建卓叮嘱队员不仅学会这个动作,还要深知这个动作的由来,“队员应该体验到水上体育的一份快乐,同时也应该找到自我更多的价值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蓝建卓要求队员们训练之余一定要坚持读书、拓宽视野、启迪智慧,做一个有文化认知的团队和个体,真正可以传承弘扬和传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了提高队员们的文化课水平,他研究出自己的一套激励方法,称之为“互补效应”,即队员之间互相提醒学习。下午结束训练后,他们三三两两,就会抱着书本走进自习室,几年下来,不仅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团队学习习惯,而且有效地培育了团队精神。“团队的每一分子都紧紧联系一起,就像水一样,大家互相关心帮助,才能以一个团队全部的力量闯关过险,取得胜利。”蓝建卓是团队的一份子,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训练场上总少不了他的身影,对队员常常嘘寒问暖,充分了解他们的家庭、学习、生活、身体情况。每年寒暑假是训练队的备战关键期,所有队员都留校集训,蓝建卓通常会提前为训练队订好饭菜,让他们安心训练而不必瞻前顾后。“我们训练时都很放心,有老师在。”队员们回忆,有一次,一个队员家里碰到了大困难,他组织训练队共同商量援助的办法,最后大家把训练队外出表演的部分差旅费捐给了处在特别困难时候的队员。训练队也早已达成共识,“有难处大家帮”,这是河池学院独竹漂的基石。老队员毕业,新队员就要勇担起责任和使命,扮演好所在团队的角色。现在的他们,渐渐习惯了一种自我管理,习惯了一种团队生活,学会了兄弟姐妹般的互助协作,学习互相提醒,训练前后互相揉揉肩,压压腿,准备器材,支起帐篷,互相指导对方,互为对手竞赛,互相促进,都是为了变得更好,为了能为学校、广西和这项民族传统体育增光添彩。


  

蓝建卓和他的“独竹舰队”

河池学院独竹漂队员都是在校大学生,每年都有队员因为毕业而告别独竹漂,也有新人走进来拥抱独竹漂。不管离去还是加入,独竹漂已然成为他们大学生活乃至人生中一份珍贵的礼物。训练队毕业出去的陆春桃、韦杨遮、黄国强、马龙奇、韦柳萍等一批优秀运动员依然活跃在独竹漂上,帮助和指导着区内外各地独竹漂体育项目的开展,而如今正念大四的苏安德等也受邀将在兄弟院校指导着另一支独竹漂队,独竹漂在河池学院的崛起并延伸至兄弟院校和全国更多的地方,显然已经形成一股蔓延之势,而这里是鲜明的起点。2013年8月,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训练基地——独竹漂训练基地顺利落户河池学院,2016年10月,河池学院与河池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建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心,河池学院不仅成为培养广西独竹漂运动员的摇篮,也是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传承传播基地。正如站在河流的起点,河流往哪里,那里就是他们要到达的地方。(作者 韦文韬  审核 黄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