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12月4-5日,河池学院将迎来办学70周年华诞。七十年扎根老区写春秋,七十年初心不改育新人。从最初的宜山师范,到河池师专,再到河池学院,一路走来,拓荒与创业同在,光荣与梦想同行,我们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在时代发展中贡献了“河院”力量。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7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在学校官网特开辟“迎70周年校庆•校友记忆”专题,邀请广大校友,离退休、在职教职工投稿,或写彼时母校求学事,或忆师友同窗情,或谈学校办学成就,为河池学院70年峥嵘岁月献礼。
今天,我们推出1985届中文科校友覃波先生的文章《怀念那间旧屋》,共同追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覃波
一间旧屋,一世情缘!岁月的风,吹不掉记忆的长河,那间旧屋是记忆长河中一朵永不消失的美丽的浪花!
1982年初秋,我怀揣文学之梦,开始进出于河池师专校园的那间旧屋。知情者告诉我说,那间旧屋建于1951年,十几平方米宽。当我第一次站在它面前时,它的墙壁己斑驳脱落,门窗破旧,瓦片歪歪斜斜,十分陈旧,朴素得像一位衣着破烂的村姑。然而,那间旧屋却是一位大学老师的住宿,主人就是我的写作课老师:李果河老师。
李老师把那间旧屋当成写作课正课之外的“第二课堂”。热衷于写作的同学,经常光顾那里,求开小灶,我是其中的一个。由于经常进出,我对旧屋的感情日趋笃厚。旧屋见证我的进步与成长,见证我师专时代的芳华!师专毕业后,我一直怀念那间旧屋。
2015年,我们师专中文82级毕业30周年同学聚会。那天早上,我们走进离别多年的师专校园。大伙儿兴致勃勃,像是结伴回到娘家的一拨儿媳妇,个个喜气洋洋,谈笑风生,边观赏风景边抢谈当年师专生活的话题,谁谈得最投机最精彩,谁就是大英雄。
谈到当年的老师,大伙儿更是“热血沸腾”。感人的故事,鲜活的面容,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中文科的领导杨汝福老师、班主任黎远方老师是怎样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地教育和感化同学,韦启良、刘启真、韦秋桐、李果河、邓望鸿、吴景岚、赵丽芳、银建军、黎远方、何寄萍、甘安顺、唐健、温存超等等老师是怎样显露才情、各领风骚地传道授业解惑……
当大家谈到李果河老师时,我心里一震。他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脑海里,还有他那间墙壁斑驳、门窗破旧、瓦片歪斜的旧屋。就在那间旧屋,不知多少次,李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我当面评改作文,指点迷津。
记得是师专一年级的事了。写作课把我们的兴趣和热情推到了一个高峰。然而,我却碰了大钉子。有几次作文讲评,李老师举的反面例子就有我的份,只是点事不点人。课后李老师对我说:“要多写多修改,课余时间请找我,我住在教研楼过去一点的那间旧屋。”打那以后,每当写完一篇习作,我都去找李老师评改。记得有一次写了一篇题为《东山岛情思》的作文,主题是盼望台湾宝岛回归祖国,初稿完后就去找他。当走到他家门前时,他恰好出门,我判定他要出去办事,但我还是说明来意,并说老师忙就改个时间吧。“进来,进来,快!”他热情地招呼我进去一起坐下,然后接过稿子认真看起来。一定是他脑精眼快,不多时,他开始说话了:“写得不错,有想象力,有真情实感,你有一定的写作天赋!但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语意要密切关联,这样中心才突出。有的句子是还是夹壮的语序,要改为普通话语序才规范。这些问题,必须克服……”然后他接着提出修改办法。就这样坚持,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有一次,在旧屋里听到李老师说这样一句话:“现在,你的文字表达好得多了!”我顿时有“脱胎他换骨”之感,心中乐开了花。
可以说,我在那间旧屋里接受一个极为负责任的老师的指导,逐步地改变了自己。我在全校的多次作文比赛中均获得较好名次。记得其中的一首诗歌《艄公》获得全校征文比赛一等奖,还被李老师拿到课堂上去分享和讲评。同样是获奖的“新笛”文学社成员师哥田湘、凡一平,看到获奖名单有我,变得更爱跟我说话了,变得更加亲切了,对我喜爱有加。但是,李老师提醒我,你只顾去旧屋那边找我是不够的,还要多向师哥田湘、凡一平学习,他们是“新笛”文学社中的高手。是的,这两位师哥确实在写作上突飞猛进。我就虚心向他们学习。凡一平师哥在全国性的公开刊物《诗刊》发表的诗歌《一个小学教师之死》,田湘师哥在《金城》上发表诗歌《致北山》,我都认真诵读过。话说回头,我能够有点勇气跟师哥们打交道,还要归功于李老师在那间旧屋里不断为我“充电”而获得的“能量”……
当思绪跳回眼下的师专校园,我本能地投出搜寻的目光,试图找到李老师那间旧屋。然而,举目四望,是一幢幢现代气息的豪华高楼,一条条平坦结实的校园之路,一片片诗意盎然的绿色草坪,一处处醉人心扉的似锦繁花,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古榕和新树。这比师专时代校园要好了多少倍,已升格为本科的“河池学院”了!那间旧屋看来已无“立身”之地。
但是,一种情感力量和心底良知驱使我去触摸一段不能忘记的岁月,去追寻一个孕育希望的港湾,去拾回一串促我成长的故事,去感念一位恩师的特有情怀。我用心寻去,仍然无法找到那间旧屋。我试着合上眼睛去想象,渐渐地,那间旧屋在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我由此得到一种满足感,洋溢着快慰。可是,当眼睛睁开时,旧屋又淡退而去,再也留不住它了,心中掠过一弘失落感。失落感之后,又觉得应该高兴才对呀,难道李老师不应该早些住上豪华的楼房吗?
我对那间旧屋的眷恋之情依然涌动着。边移步边不时地回过头来望着那间旧屋的“遗址”,回味着旧屋的形象。没想到独自一人被落在后面几十米远。突然,发现一位象毛泽东“特型”演员的人跟上来,我定神一看,心里喊道:是李果河老师!一定是本次聚会的组织者田代琳、唐孟环、吴海良、韦仁海几位同学通知他来参加活动的。我快步迎上去跟李老师招呼握手,迫不及待地自我介绍一番,特别提到我是“新笛”文学社成员,李老师您曾经费了很多工夫辅导过我的写作呀,就在您的那间旧屋。听了我的话,李老师心花怒放、笑容灿烂,我心中涌起一股幸福的暖流。
我得意地呼叫同学们赶快过来。大伙纷纷围拢过来跟李老师握手交谈,并争着背诵当年他教过的民歌给他听。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的着名作家田代琳同学,弄出滑稽的表情,摇头晃脑有声有色地朗诵了几首,全场暴笑,喝彩连绵,李老师兴奋得合不拢嘴,连连叫好,说同学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晚餐时,我又想起那间旧屋,对李老师说,李老师,今天再也看不到您经常指导我写作的那间旧屋啦!他说还不拆了!哦!我说我对那间旧屋很有感情哦,那间旧屋,是我的一世情缘!
前不久,河池学院(原河池师专)7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我收到李老师快递寄来的专着《李果河文学作品选》。只见扉页上用蓝色墨水笔写着:“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书与覃波同学无穷的回忆,不尽的思念。李果河2021.11.9”飘逸、美观的行书,书法味十足,流淌着浓浓的情意,令我感动至极!
师专时代就在报刊上陆陆续续读过李老师的部分文学作品,觉得他的作品很通俗、优美、有趣,一派美文,而他在课堂上的写作课也一样通俗、优美、有趣,常常使我们笑得前仰后合又大开眼界、受益匪浅。现在收到他的作品集,自然值得好好品读。
拜读恩师大作,颇有感想,并作律诗一首《赞李果河先生文学作品集》:
李翁妙笔着华章,
果实迷人万里香。
河里金鱼为尔赞,
山中玉凤伴君翔。
王牌璀璨生神韵,
文采斑斓有异光。
气雅情真多趣味,
高人佳品自流芳。
我把这律诗传给李老师,并发短信:李老师,当年您在那间旧屋费心指导我写律诗,现在,又给您交上一份作业,敬请继续赐教!
我有意提到那间旧屋,自有多种缘由。别看它陈旧,斯是陋室,却有些不凡。那间旧屋曾是这所大学的校长的宿地,之后便是李老师的窝巢。它曾经接待过中国当代着名的作家聂震宁、刘兆林、李发模等人,也曾是上一辈老作家曾敏之先生光顾之地。颇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感。后来它又成为当今着名作家东西、凡一平、田湘、韦云海、何述强、班原泽光临之所,河池学院新生一代作家聚集之地。很多文学后生从那间旧屋走出去!那是一间孕育文学灵性的旧屋!
多年来,那间旧屋常在我梦里出现,还有他的主人,一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成全学子的恩师。那是一间永不消失的旧屋,因为它永远存在于我心里,激励着我自信地前行。
作者简介:覃波,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1985年毕业于河池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八二级,是河池师专“新笛”文学社成员;其文艺作品、文艺评论及壮族山歌翻译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广西日报》《广西民族报》《三月三》(壮、汉文版)《广西政协报》《巴马民族师范》等报刊;曾应邀出席广西文联第十次文代会;应邀到南宁、北京、新疆、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参加文化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