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11月27日,河池学院将迎来办学70周年华诞。七十年扎根老区写春秋,七十年初心不改育新人。从最初的宜山师范,到河池师专,再到河池学院,一路走来,拓荒与创业同在,光荣与梦想同行,我们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在时代发展中贡献了“河院”力量。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7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在学校官网特开辟“迎70周年校庆•校友记忆”专题,邀请广大校友,离退休、在职教职工投稿,或写彼时母校求学事,或忆师友同窗情,或谈学校办学成就,为河池学院70年峥嵘岁月献礼。
今天,我们推出1987届中文系校友班源泽先生的文章《文学是座高山》,共同追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作者班源泽
“我家住在神牛关,出门就要爬高山。登上顶峰能望远,无数美景在眼前。”我是在家乡山歌的熏陶下长大的,家乡的大山处处浸透了山歌的神韵,高傲自在地耸入云端,高深莫测,也让我们这些山里人望山兴叹、感慨万千,尤为对登高望远深有体会。我和伙伴们常常比赛登山而被弄得疲惫不堪,胜者得意洋洋,负者好不失意。登山比赛,登到最高点才是胜利者,考量的是诸多因素,我在伙伴们的面前,以胜者居多。记事之后,我喜欢回味孙悟空的大闹天空、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喜欢在鲁迅先生笔下寻找阿Q、孔乙己、祥林嫂的身影,等等。而后经常在登山途中利用歇息时间翻看小人书之类,对作家们崇拜至极。于是从小也巴望着自己的文字有一天变成铅字。后来有幸走进了河池师专(现河池学院)中文科学习。当时我庆幸自己能考上河池师专,因为我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同时从此与文学有了不解之缘。
在河池学院,韦启良先生的名字如雷贯耳,多数师兄师弟言必提及,可谓桃李满天下,自有崇拜者。我是崇拜者之一,也庆幸自己能够成为先生的门徒而沾沾自喜。那时先生上我们中文84班的当代文学课,他上课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该抒情画意之时,他就像春天的使者带着我们去郊外踏青,其乐融融;该悲伤之时,他就是出色的导演、演员,与我们共商角色、分享忧愁。在校期间,我经常挑灯夜战,渴望自己能像凡一平师兄那样出人头地。先生经常把凡一平的名字挂在嘴边,给我们加油鼓气,我们就像鼓满了的风帆,恨不得即马驶向成功的彼岸。先生对我说,凡一平是都安人,你是他同乡,既然你要写作,就要好好向他学习。一平兄18岁就在我国最有权威的诗歌刊物《诗刊》上发表作品,用家乡的土话来说就是太牛逼了,换句话说一平兄就是一座山峰,高不可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学就像一个宝藏诱惑着我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学青年。比如,著名作家莫言的《红高粱》系列,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等,都是我阅读的重点,也是先生上课的必谈话题。记得有一次先生出题目讨论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时语出惊人,直言将来莫言将引领中国文坛!我心想,可能吗?当2012年10月一天作家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我头一个的念头就是先生的预言很准确、真牛!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时并没有被看好,先生便组织我们班上的部分同学参与讨论。当时班上有两波人各执一词,双方都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先生说,看一部小说,最关键还是要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去考虑,你们自己去斟酌吧。韦先生留下意味深长的话让我们去领悟、去品味。
韦先生对我关爱有加,经常鼓励我要多读名著,多思考,多积累,多练习,只要下苦功,不愁没成功!我在默默地追求着,努力地奋斗着,也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着。毕业后两年的一天,我将不成熟的长篇小说《大山告诉我》初稿寄到先生的案头上,先生即刻撰文,以《文学:大山的厚望》为题刊发在1989年9月24日的《河池日报》副刊上。从我寄出手稿,到先生撰文见报,前后不过十几天。当时我在都安的一所中学教书,在忙于教学的同时,将笔端伸入家乡的山山水水之中,与家乡人道近乎,拉家长,话致富,斗胆一出手就泡制大部头,现在想来,真是胆大包天,不自量力。在报纸上看到先生的文章,我深知先生再一次给我上了一节很有意义的教育课,这个课就是鼓励和鞭策。可是谁也不知道先生是因为我的拙作才有感而发,“大山的儿子”是我在拙作中多次提到的,先生的话让我终生难忘。先生写道:“‘大山文学’的开拓者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前景会越来越宽广繁富。那成功之路大概只能象那山间小道,要靠跋涉者走出来的。”之后我继续在三尺讲台上挥洒着如火的青春,也在默默耕耘着笔下的人物,但只见开花,没有结果。直到先生不幸病世,《大山告诉我》也没有面世的一天。穷其原因,就是像韦启良先生所言:文学离开了现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一直感到愧疚,意识到自己不是写作的料子,只能好好干活,好好工作。
好长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没有动手写上一个字,算是江郎才尽了。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平师兄的电话。他的话就像一把斧头朝我身上砍来。兄弟,你不是写得一手好文章吗?怎么不见你的文章了呢?是不是打退堂鼓了?我支支吾吾说正在写正在写。凡一平说道,我深知你是个不服输的人,一打理论不如一个具体行动。作家是拿作品来说话的!好好地写吧!
写好小说,谈何容易?越想越觉得写作真难,难于上青天。面对艰巨繁重的教学任务,我几乎对写作失去了勇气与信心。
在讲台上工作十年后我转行到了党政机关工作,成为没有角色的角色。秘书生活单调乏味却又精彩纷呈,秘书的诸多生活就像一道道刻骨铭心的镜头晃动在眼前,总是挥之不去,更是让我夜不能寐。于是我死下决心,重新提起笔来,花了三年的晚夜时间,把自己经历过的或者听到的一些秘书故事写成长篇小说《市长秘书马苦龙》初稿,并恳请著名作家鬼子先生“医治”。鬼子先生像高明的医生多次把脉、下治方、开良药,而后我静下心来,反复修改、润色,才将文稿杀青。当我将创作成果告知一平师兄时,他详细阅读了文稿,作了点评:“与《市长秘书》相比,我更喜欢《市长秘书马苦龙》,因为看了后者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温暖。”2009年1月,拙作终于面世,中国文联出版社很快加印了三次,成为当年图书市场的一部畅销书。
“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的问世,第二部、第三部面世的欲念就像夏天的洪水暴涨起来。之后我继续挑灯夜战,断断续续地在电脑里构思小说、抒发情感、演绎人生。期间,我在第二部长篇小说《阳光起舞》即将问世之时,我将拙作寄给著名作家东西先生。东西是我的师兄,比我高两届,我们都很熟悉,交往也深,毕业后他勤于笔耕,精于构思,出手不凡,佳作不断,1997年,其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填补了广西18年没有获得全国文学大奖的空白,东西师兄名副其实成为广西文坛的领军人物。正在忙于创作笫四部长篇小说《回响》的东西先生抽空阅读拙作,并点评道:“源泽师弟一直在写,这很重要。开始我以为他迷恋小说是为了逃避被公文格式化,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终于明白,他是真诚的,对小说对生民饱含深情。这是一本写给故乡的书,里面有他美好的憧憬。”著名作家刘醒龙、鬼子、凡一平等也分别作了点评。
有追求才会有希望,有想法才会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有收获。2020年初春,新冠肺炎开始侵扰神州大地,人们只好呆在家里,由此也激活了我的创作灵感,我慌不择路地开始第三部长篇小说《命山运水》的艰苦爬行,同时向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申请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6月底,《文艺报》公布入选名单,我的名字名列其中,成为入选的广西两位作家之一。可是静下心来思考,我也感到“亚力山大”,其一,只能利用八小时以外的空余时间进行;其二,只能选择深更半夜之时;其三,只能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之下动笔;其四,只能在心情舒畅、环境叠佳的氛围之中写作!加上阅力、脑力、眼力、笔力等诸多因素,这样一来,理由很多,压力可想而知。可是我不想成为自己的俘虏兵,于是忙于工作的同时,我也给自己下了“死令”,千万百计利用深更半夜的时间执着于电脑的键盘上敲击着动人的乐章,让笔下的人物游走在时代之中,思考、追求、困顿、奋进、张扬,“走火入魔”,苦心经营,尽快杀青,及早面世。拿出好作品,刻画新人物,展示新成绩,干出新样子,这是自己追求的一大目标。
之后的无数个夜晚,我放飞心灵,也扬扬洒洒写了十几万字。2021年3月,东西师兄的长篇小说《回响》刊发于《人民文学》第三期上,很快好评如潮,“洛阳纸贵”。我用三个晚上一口气将佳作拜读完,掩卷沉思,由衷感叹:绝!于是再三阅读,反复品味,学习技巧,“为我所用”。拙作也写得很顺,我想今年底杀青应该不成问题。到了4月,一平兄的长篇小说《四季书》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1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还见到了像乔叶、吴克敬、郑彦英等著名作家的名字也列在其中。一平兄近年来创作进入高度喷发期,获奖无数,令人钦佩。我意识到作家们创作环境很好、氛围很浓,信心倍增,灵感泉涌。7月间,我组织起草完成近30个重要文稿材料,天呀,一天一个材料,几乎晚晚加班,令人难以置信。由于超负荷运转,我的身子吃不消、扛不住了,不得不住进了医院,一住就是一个月,工作干不了,写作也暂停了下来,看来今年完成第三部长篇小说的意愿要落空了。我深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养好病了再说。经过一番折磨、料理,病愈的我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来,也回到了创作的战场上来,但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晚上,我也经常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放飞自己的心灵,让自己贴着人物走,半夜也经常梦见文学像一座高山一样向我倾斜过来,我缓缓爬行在布满荆棘的山道上,每走几步,都是气喘嘘嘘,似乎要倒下来,渐渐地又站立了起来。醒来之时,脸上全是冷汗。之后又开始享受第二天的登山——工作之山和文学之山的乐趣。9月中旬的一天,我在南宁的校友座谈会上感言:文学就像一座高山,攀上顶峰才能体味到其中的酸甜苦辣。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唯有勤能补拙、精于思考,用心创作,才会走向成功!也只有这样,才能回报母校和恩师们的庇护和关爱!
此时,我突然来了灵感,想起了一首山歌:
河池学院多作家,东西一平顶呱呱。引领文学新桂军,活跃文坛你我他。
即将结束本文写作之际,我跟母校的相关同志了解到,目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1.2万多人,其中我们河池学院有10人。今后将会有更多,我们拭目以待!
2021年11月3日于南宁
作者简介:班源泽,原名班煜忠,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文乡人,瑶族,1987年7月毕业于河池学院(河池师专)中文系,现任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厅副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市长秘书马苦龙》《阳光起舞》,曾荣获第四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第三部长篇小说《命山运水》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