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11月27日,河池学院将迎来办学70周年华诞。七十年扎根老区写春秋,七十年初心不改育新人。从最初的宜山师范,到河池师专,再到河池学院,一路走来,拓荒与创业同在,光荣与梦想同行,我们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在时代发展中贡献了“河院”力量。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7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在学校官网特开辟“迎70周年校庆•校友记忆”专题,邀请广大校友,离退休、在职教职工投稿,或写彼时母校求学事,或忆师友同窗情,或谈学校办学成就,为河池学院70年峥嵘岁月献礼。
今天,我们推出1982级中文系校友覃克参的文章《河池师专是我的靠山》,共同追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作者覃克参
凡一平说,好学校是一座靠山,并以之为题写了一篇发自肺腑、鞭辟入里的文章。写下这个标题,我颇有剽窃之感。可是,却无法舍弃它。因为我今生所收获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河池师专。
我出生在环江北部靠近贵州的山区农村。这里远离市镇,不通公路,不通电。赶最近的圩场也需跋涉20公里的山路。村人祖祖辈辈土里刨食,艰难度日。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没有学堂,村人几乎无人受过启蒙。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建起了学校,适龄儿童基本都能上学就读。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我之前还没有人考上过大学。不仅我们村如此,全公社都这样。1982年高考,虽然我考取了全班最高分,但也只是踩线越过大专录取分数线。当时是估分填志愿,在乡镇中学就读的我们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填报志愿时我的上限目标就是中专。那时候的中专在我们眼里已经很牛了,它可以让我们农村小孩洗脚上岸农转非、吃皇粮。尽管如此,我还是幸运地被河池师专录取。后来我知道是班主任老师看了我们几个成绩较好同学的志愿后,帮我增加填报了河池师专。班主任老师的这一操作,让我成了全公社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没有根基、水上浮萍般的我由此找到了附着的泥土,有了靠山,一点点成长起来。
中文系82级同学在学校大门与来访的客人合影。前拍左起韦邓忠、段自干、覃克参,后排左起黄祖兴、孔祥富、客人
1982年宜山的秋天,美丽而富有诗意。蔚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水、青翠的山,肥硕的果、斑斓的叶。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我满怀希望来到龙江河畔的河池师专报到,投奔中文系。开学上课后,我发现读中文专业对我是个极大的挑战——我汉语言文学先天严重不足:中小学时交流的语言全是壮语,没有学过汉语拼音,几乎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本来可以不用“几乎”的,但是学过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里的文学作品摘编,也在课外看过一些类似于《水浒传》《三国演义》《闪闪的红星》《林海雪原》的连环画)。以这样的基础学中文专业,能毕业吗?我惶惶不可终日。
然而,我很幸运。河池师专满腹经纶的导师们并不因我基础的薄弱而另眼看待。北方籍老师赵丽芳,教授现代汉语之语音,对“d、t,en、eng”不分,“z、s,zh、sh”不辨的我,悉心教导,反复矫正,终于让老师同学们基本听懂了我的“不懂话”(普通话)。吴景岚老师,一个慈母般的良师,教授现代汉语之文字、词汇。单调的汉字被她分成象形、会意、形声生动阐释,立马犹如金戈铁马,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韦启良老师,一个看起来农民一样朴素的大儒,站在三尺杏坛讲鲁迅,说沈从文。娓娓道来,字字珠玑。虽轻声细语,却时常产生或震耳发聩、或扣人心弦、或勾魂摄魄的效果,诱得我经常梦会阿Q、孔乙己,有时甚至想骑行湘西走边城。刘启真老师,一个学贯中西的学者,用钓鱼老人和中世纪骑士的故事为诱饵,引发图书馆《老人与海》和《唐·吉诃德》须排队借阅。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甘安顺老师,讲唐诗宋词,兴之所至,一个“妙”字绕梁三日,至今依然令人记忆犹新。还有教授现代文学的韦秋桐老师、教授文学概论的邓望鸿老师、教授写作的李果河老师、教授……无不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精神对我及同学们循循善诱、耐心教导、精心培育。
导师们的辛勤付出,使我和与我一样的许多同学跟上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步伐。三年后,我们也与其他同学一道同步毕业,由一张白纸蜕变为具备中文专业基本素养的准语文老师。是河池师专这座大山的庇荫,让孱弱小苗一样的我们,逐渐长大,慢慢成材。尽管这“材”有栋梁柱子,也有拐杖筷条,但我们都各得其所、心满意足。倚靠河池师专这座大山,我们有了远征的资本,有了从龙江河畔流向四面八方的勇气。
1985年盛夏,七月流火。我回到了生养我的故乡环江,开启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新生活。专科毕业的我,竟有幸分配到县职业高中任教。我摩拳擦掌,甩膀大干;我意气风发,心高气傲。然而年少轻狂让我付出惨痛的代价。一年后,我从县职业高中贬调到一所只有6个教学班的偏远乡下初中任教。从县城到乡下,相距不足百里,距离并不算远。但在职场,可谓咫尺天涯!意味着我能力不足、表现不好,甚至是不可救药!
中文系82级同学在教学楼前合影。左起覃克参、黄祖兴、孔祥富、段自干
那时的我二十二岁三个月。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我垂头丧气,万念俱灰。感觉在自己的四周,投射过来的都是轻蔑嘲笑的眼神。尽管九月的风还有些暑热,我却如坠入了冰窟。我想卷包袱一走了之,却迈不过父母祈求的门槛,逃不脱随读弟弟无助的眼神。我勉强留了下来,但已心灰意冷,用慵懒打发靓丽的青春。我的堕落刺痛了我的校友,志航、有望、谭核、炳迪、绍峰、善计、成胆等兄弟先后专程来到偏僻的学校看望我,给我打气鼓劲。最令我感动的是到环江看望实习生的许钟诚副校长在炳迪兄的陪同下顺道来看望我。许副校长苦口婆心劝导我静下心、沉住气,在哪里跌倒,从那里爬起来。许副校长的开导激励,使我脱胎换骨。回归正轨后,我深刻反思,全面客观评估自我。有了准确的自我定位和奋斗目标,我勤勉敬业,认真工作。不凡的业绩让我逐渐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同事的尊重和组织的认可。我从班主任做起,七年经历了教研组长、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多个岗位。不久,晋调县教育局,担任办公室主任两年后,擢升副局长。这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而于我,则不同。我践行了在哪里跌倒,从那里爬起来!扶我起来、给我力量的是河池师专的师长、校友。
在县教育局担任副局长两年后,我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调任乡镇党委书记。这于我而言,是极大的挑战。我没有在乡镇干过一天活,对乡镇工作简直可说是一无所知。如果是去担任乡镇长,还有书记可以依赖。现在是出任党委书记,一域的最高决策者,换谁都不敢说没有压力。
我知道,由县直部门副职直接到乡镇担任党委书记,是提拔重用、破格培养,我不能辜负组织的殷切希望。
中文系82级59号宿舍全体成员在教学楼前合影。左起:韦启德、陈两宁、梁曼军、覃克参、向逖、黄业智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懂就学,不精就钻。带着虚心向学的态度我到大安乡党委走马上任。
说易行难。乡镇千头万绪的事务、名目繁多的任务、眼花缭乱的指示、五花八门的难题、纷繁复杂的纠纷瞬间让我迷惘。上任两三个月后,我产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从宜山师范调回师专任教的同级挚友韦兆钧老师闻知,告诸银建军、罗之勇两位师长。银建军老师百忙之中给我来电,叮嘱务必珍惜锻炼机会,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有所作为。罗之勇老师则携兆钧、正方俩挚友专程驾车到大安看望我。在品茶饮酒间,罗之勇老师以导师的睿智点拨,让我在繁杂的工作中既要提纲挈领抓住要害,又要统筹兼顾弹好钢琴。交流、交心、交杯,在慷慨激昂中,坚定了我扎根乡镇的决心。心定则志坚,志坚则力足。在乡镇的几年里,我虚心学习、励精图治,团结带领所在乡镇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屡创佳绩。自2001年至2005年,我所在乡镇连续五年夺得全县两个文明建设一等奖。平心而论,我能够以零经验坚守乡镇并创造不菲的业绩,与母校老师的关心支持息息相关。
中文系82级同学在环江实习摄于环江大桥下。前:郑学强、孔祥富;中:黄祖兴、韦良汉;后:李白浪、段自干、覃克参
2015年7月,一纸公文把我从环江县委副书记任上调到河池市委党校担任常务副校长。一个全日制学历仅为“大专”的工农干部,从田坎上走到市委党校领导一批“985”“211”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本就压力山大。加之河池市委党校的教学科研在全区市级党校评比排名中一直靠前,更是令我深感高处不胜寒。创业难,守业更难。在这种情况下继任,我寝食不安。
上任伊始,我不知道大专学历的我在年轻老师们心中的位置。我就读河池师专的同班同学田代琳(即作家东西)携长篇小说《篡改的命》到河池举行读者见面会,我带学校部分年轻老师参加。得知田代琳是我的同班同学后,年轻老师们似乎对我格外敬重。我从中得到启发,我要再倚河池师专这座靠山!我向母校老师倾诉我的困惑和烦恼,向母校求援。
同班同学田代琳(东西)在河池举办《篡改的命》读者见面会
银建军、郎耀秀、罗之勇等领导热情支招,耐心引导。母校支持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河池市委党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开展合作,全力支持市委党校。培训缺老师,银建军、谭为宜、韦仕珍、韦文广……等教授纷纷登上市委党校的讲台。科研求突破,罗昌勤教授到党校向全市党校系统老师传授人文社科课题申报技巧;母校出资出力支持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理论研讨会。此举,开创了市级党校与高校联合举办理论研讨会先河,弥补了河池市委党校教师实践探索稍强而理论升华较弱的短板,助推河池市委党校科研咨询水平大幅度提升。
母校的支持,让我带领河池市委党校得以继续在高位运行,教学科研成绩稳中有升。在我担任常务副校长的六年间,学校的教学科研成绩一直处于全区市级党校前列。2017年和2019年,全区党校系统科研评比,河池市委党校稳居前三(2017年夺得第一名);2018年和2020年,全区党校系统精品课评比,河池市委党校在市级党校中成绩最好,既获精品课又获优秀课。这些成绩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回顾人生走过的路,盘点一路收获的点点滴滴,白手起家的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遇到了一座挺拔巍峨的靠山——河池师专。
2021年10月23日于金城江
作者简介:覃克参,男,壮族,广西环江县人,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河池师专中文系。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有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50万字散见于各级各类报刊。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河池文联名誉副主席。现供职于中共河池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