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迎70周年校庆】我的老师:生命不息 教学不止——记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凌光明

来源: 编辑:吴海娇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11 浏览量:

凌光明,男,壮族,1941年10月生,1962年毕业于广西体育学院体育系,之后一直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于2003年从我校体育学院(原体育系)退休。在从教的41年岁月里,他曾任河池地区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广西田径政协委员、广西中专学校体育卫生学会副会长,荣获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特级教师称号、广西教坛明星、先进工作者、教育模范等。

凌老师为人友善、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尽其一生从教的体育教育事业中,不但热爱工作、关爱学生,更勤于探索、刻苦钻研,通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推动我校体育教育工作迈步向前,充分发挥了引领、参谋和推动的重要作用,是我校民族体育教育工作名副其实的奠基者、建设者和促进者,得到了领导和广大师生的高度好评。

大胆创新 引领发展

体育学院成立于2002年,成立之初,学院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方向不明确。为了形成体育学院的办学特色,明确发展方向。体育学院决定到各县进行实地调研,凌老师不顾自己高龄,坚持与学院领导老师深入到罗城、环江、北牙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民族体育发展状况以及社会所需人才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大胆提出以民族体育为突破口,开发特色课程,挖掘课程资源,边行动、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的办学思路。体育学院于2007年最终确立了“民族性”的办学特色。

为切实解决学院在民族体育发展方面研究滞后的问题,凌老师带领体育学院教师定点发力,开展科学研究。与韦丽春教授共同主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程》校本教材,指导体育学院《独竹漂运动》、《板鞋运动》课程创建,与郎耀秀、韦丽春共同主编《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史》,荣获河池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与文展、韦丽春共同主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理论与方法》,指导韦丽春完成专著《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探析》,2007年参与课题《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研究工作。其中《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荣获2008年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倾情教学 同心协力

从传统公共体育到向民族体育的过渡,对于学校来说正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正值退休的凌老师义无反顾返聘回到体育学院任教,协助开设民族体育特色课程,开展民族体育教学项目,形成较完整的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体系,为桂西北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民族体育人才。

当时,学院还没有民族体育专业教师,凌老师主动担任《民族体育》、《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概论》等多门专业课教师。同时,他还参与指导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高工作,指导的王有基、余明荣、马月群等老师在学校相关教学比赛中获奖,起到了“传帮带”作用。

在凌老师和学院领导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自2010年开始,学院相继成立了河池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基地、独竹漂训练基地和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心,培养了一批批文化素质和竞技水平全面发展的民族体育文化继承人,为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跨越和发展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心系学院 挥洒余温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返聘任教十多年的时间里,凌老师始终心系体育学院,对体育事业热情不减。本该安享晚年生活,却始终关注体育学院的发展,可以说,凌老师是我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促进者,始终心系学校,不断挥洒余温。

退休后,凌老师依然关注我校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充分发挥其田径老专家的作用。从田径的组队开始,他与体育学院领导班子、教练团队分析研究目前我国高校田径的现状,从教练员、运动员的选配及动员的选项,都认真研究与指导。不论寒暑,经常亲临训练现场,与教练员探讨不同项目、不同队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与队员沟通交流,分析队员的技术技能,答惑解疑,以便及时调整战略,使队员的运动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在近年的田径比赛中,我校田径代表队参加全国、全区的比赛均获得骄人的成绩。正因为有凌光明老师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校田径队才有今天的辉煌。

生命不息,教学不止——也许这正是对凌老师一生教学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