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院故事

【学子成长】微光点亮梦想·奋斗不负韶华 ——记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苏善烨

来源: 编辑:吴海娇 作者:罗锦鹏、张凤丹 发布时间:2022-06-06 浏览量:

凌晨,河院寂静无声,仅剩下点点微光。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实训楼的灯还亮着,里面影影绰绰,那是在为比赛做准备的学生忙碌的身影。今年大四的苏善烨,曾经也是其中一员。

竞赛初舞台激发鸿鹄志

2019年,苏善烨第一次登上广西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舞台,与来自广西十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同台竞技。苏善烨和队友在准备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知识贮备不足、创意不够新颖、动手能力不强,“第一次参加比赛,我们行吗?”作为队长的苏善烨在心里暗暗问道。

当苏善烨意识到自己有打退堂鼓的心理时,立马反应到不能气馁。于是,他和队友互相打气、互相鼓励,坚持把项目做好,与队友同心协力把比赛进行下去。所幸,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苏善烨团队最终获得了二等奖的荣誉。

然而,站在领奖台上的高光永远是少数,更多的是无人问津的夜晚,只有天空闪烁的星月、校园里树叶的沙沙声与之相伴。相比获得二等奖,苏善烨有更高的目标。

在许多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苏善烨和队友在实训室默默调试机器、为比赛做准备,且一准备就是好几个月,这使他们经常处于蓬头垢面的状态。有一次因为实训室的门出了问题,他们被反锁在了外面,凌晨四点,他和队友站在楼下,吹着冷风,校园保安开着巡逻车巡查校园,看到他们这一行人,感到疑惑,于是上前询问:“你们怎么像乞丐一样?”他和队友相视一笑。虽然为了参加比赛大多数时候他都是蓬头垢面,但是对于比赛他却乐在其中。

苏善烨(右二)现场介绍设计产品

实践进行曲源于机械梦

从少年时第一次触碰到机械玩具、迷上机械后,高考后的苏善烨知道河池学院有机械专业时,就填报了河池学院。他就读的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两手抓,鼓励学生多实践,多竞赛。

在第二课堂,学生编成一个跨专业或同专业的的四人小队,每个小队由一个或两个专业的学生组成。在第二课堂的日常学习中,大家聚在一起学习,不懂的学长、学姐会初步答疑解惑,难度大的问题由老师来解答。

在第二课堂的学习,苏善烨深深的感受到:“第二课堂的学习是成为工程师所不能跳跃的阶段”。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喜欢动手的苏善烨在这里充分实践了自己自少年以来的兴趣。

成功终有时不负好年华

比赛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实践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的。于苏善烨而言,实践就是比赛,理论则通过学习获取。在处理比赛和学习的关系时,苏善烨谈到:“比赛和学习相互促进,比赛中遇到很多不懂的东西,往往在专业知识里能找到解决方法,知识久而久之便积累下来”。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生的道路上必定要历经许多失败,在面对失败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努力寻找自己的不足,改善自己的不足,由此才能不断收获,最终获得成功。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现在的苏善烨手握两个国家级奖项、十四个区级奖项、两篇科技论文、2021年度国家奖学金,曾经付出的汗水,如今都收获了成功的果实。

苏善烨(左一)与团队同学参加比赛

寄语: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应该在奋斗的征途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真理,不辱“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时代使命,展现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青年大学生形象!(通讯员:罗锦鹏、张凤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