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2025年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宜州—弄拉赛段在市民文化公园正式开赛。来自全球的20支顶级车队共130余名选手齐聚赛道,开展速度与毅力的激烈角逐,吸引众多市民与游客驻足观赛。

志愿者协助各车队搬运行李并办理入住

志愿者协助维护现场秩序

志愿者开展赛事评估工作

志愿者协助选手有序检录并分发物资
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我校积极组织、精心选拔并培训了1200余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坚守在竞赛组织、接待引导、秩序维护、翻译等多个领域,以专业规范的服务和热情饱满的状态,累计提供志愿服务超1.1万小时,覆盖约2万人次,精准铸就了赛场内外一道亮眼的青春风景线。他们不仅充满了速度与激情,而且传递了历史与人文,彰显了人性与友谊,赢得中外各方好评,生动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忠诚执著 求真朴实”的河池学院精神,共同谱写了服务河池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青春组歌。

外国语学院24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林伟华
作为本次赛事组织接待组长,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交流,我内心充满激动。很高兴能通过专业翻译和点滴服务为他们提供便利。在与各国朋友的接触中,我也被他们的友善与热情深深打动,也被选手们在比赛中全力以赴的身影、挥洒的汗水深深触动。更让我自豪的是,能顺利将宜州的果酱烧烤、酸嘢、刘三姐的故事、竹竿舞等特色文化介绍给他们,并得到他们的点赞。这次接待不仅是为赛事保驾护航,更是一次生动而深刻的中外友好交流,我深切体会到“文化交流无边界,真诚连接你我”。

外国语学院24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陈晓倩(右)
作为一名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次服务中,我被分配到了后勤保障组并担任组长,负责东正酒店的驻地翻译工作。我是第一次组织成员参加这么大型的一个国际赛事,我们提前做好了功课,了解每一个参赛国家的基本礼仪和服务原则,还要对场地、赛事规则及宜州文化进行翻译准备,这次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专业提升。今后我会积极地参加更多类似的志愿服务活动,增长见识。

外国语学院24级英语专业学生周莹莹(左二)
指尖翻飞间,我将选手的衣物包逐一整理妥帖,每一件衣物的妥善收纳,都让我深刻体悟到志愿服务的价值——微小的细致,恰是赛事顺畅运行的基石。选手寄存衣物时,常好奇询问广西风光,我一边指向岸边隐约的刘三姐故里歌台,一边即时用英语讲述歌仙传歌的故事。看到他们泛起向往的眼神,我心底也泛起了广西生动的名片。外国选手用“老表”打招呼,我们用对方的语言回应。我既是保管员,亦是文化使者,期待广西以体育为桥,让世界爱上这里的山水风情,让全民健身的种子生根发芽。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24级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贺佳尧
作为一名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此次环广西自行车世巡赛的志愿服务让我深刻理解了“严谨”与“守护”的价值。我的任务是维护赛道秩序并清理沿途隐患,这如同我们的专业追求——任何微小的疏漏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必须精益求精。
当选手们在宜州的绿水青山间飞驰,我为自己能守护这场世界级赛事的安全与整洁而自豪。这不仅是一次秩序的维护,更是对宜州风貌的展示。这次经历让我坚信,无论是实验室里的科研,还是社会服务中的协作,严谨的态度和团队精神都是成功的基石。我为能以专业所长贡献青春力量而感到无比荣幸。

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25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李果
参与环广西自行车世巡赛志愿服务,于我而言是一次融合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宝贵经历。作为大数据专业的学生,赛事期间,我在负责沿线维护秩序的岗位上,亲身感受赛事的盛大和大家的热情,看着他们眼中流露出的激动与开心,我深深感受到自豪,也深深明白是国家的强大带给我们民族自信和“世界级”的机遇。志愿服务中,我和伙伴们分工协作,从赛前筹备到赛中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志愿服务不仅是帮助他人,更是自我成长的修行,让我们在奉献中收获了责任与担当。

教师教育学院23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罗晓煜
在环广西宜州赛段赛道旁,看着风驰电掣的自行车队在如黛青山间呼啸而过,我真切撞见“体育激情”与“家乡风光”的惊艳碰撞。作为志愿者,我们协助引导观众、维护赛道秩序,对举手机拍照的游客,轻声提醒“注意身后车队”;遇到好奇的本地老人,便带着自豪解释“这是世界级赛事”。最暖的是,幼儿园小妹妹对着选手喊“加油”,外国友人纷纷举手回应,中外善意在这一刻悄悄传递。宜州的山水是背景板,赛事的激情是主旋律,而我们这些“小白帽志愿者”,是连接两者的小小纽带。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触摸到体育精神的热血,也触摸到教育的温度,更重新认识了家乡——原来宜州的路,既能供本地人闲步,也能承载世界级赛事,向世界展露它的美。

马克思主义学院2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钟明芬
此次环广西自行车世巡赛不仅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比赛,更是一个展示广西风采、体现广西温度的窗口。在此次志愿服务活动中,我的任务是维护赛道秩序,其实也是以实际行动维护比赛公平,以中国态度展现中国风貌。这一次服务群众的实践体验,是把生动的现实事件搬进了书本。瞬间,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交汇融合于一身。

文学与传媒学院2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蓝扬贤
身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在环广西自行车世巡赛中负责道路封闭维护,这段经历让我对“奉献”有了全新的理解。我的任务是在赛道边守护道路封闭区域,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时刻警惕。当车轮的呼啸声由远及近,当观众的助威声此起彼伏,我知道自己的坚守是赛事安全有序的基石。汉语言文学专业赋予我的敏锐感知,让我在值守时,能从选手的每一次发力中读懂体育精神,从观众的每一次呐喊中感受到赛事的魅力,这些细微的观察,都成为我理解“奉献”最真切的素材。 这段志愿服务让我懂得,每个岗位都有其独特价值。汉语言文学的积淀让我能从文字领域延伸到社会实践,以观察与坚守诠释责任,未来我也将带着这份感悟,在专业与生活的维度里继续深耕。

商学院25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张馨怡(左)
宜州赛段作为“皇后赛段”,可以说是“运动员+风景”的直接展示,也可以说是历史与人文的深处暗示,更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人性善美渗透其中的启示。我在指引大众选手入场时,就对这次“骑遇”充满了想象,想到的是他们贴地的身影,思考到的是隐在深处的对内心爱好的虔诚。这是我步入河池学院感悟深刻的一课。

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2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林秋平
我加入了城区志愿服务的销售部,核心任务是和小组伙伴一起引导观众扫码填写调查问卷,并为完成填写的观众赠送定制头巾。起初我满心忐忑,生怕观众因专注赛场赛事而拒绝配合,没想到大家都格外热情。有资深骑行爱好者填写完后,还主动和我们交流赛事周边消费的需求建议;遇到不会操作手机的长辈,我们协助完成扫码,全程满是温暖的互动。我和伙伴们分工协作、及时补充分发物资,高效完成了任务,我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实实在在地锻炼。当看到手中的头巾全部送完,问卷收集成果满满时,我深切感受到,每一个人都可以努力把点滴行动奉献到集体事务中,并感到成功的喜悦。

公共管理学院24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陈柯亦
我的岗位是竞赛风险检录,核心是沟通与关怀——耐心提醒观众注意安全,及时疏导潜在风险。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与志愿服务精神的一致性,都是通过细微之举营造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这份工作让我知道,风险检录看着简单,其实很重要,一点点疏忽都可能影响比赛。而且和这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打交道,也让我更明白,不管做什么,耐心和认真都很关键。作为社工专业的学生,这次志愿经历也让我懂得,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中,把内心的温度给予他人。

数理学院23级物理学专业学生
我的任务是在补给点协助整理物资,并为选手递水递食——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要求在分秒不差的时机实现零差错的物品传递。当看到选手们在宜州的山道上汗流浃背却依旧眼神坚定地掠过补给点,接过我递去的水时,那一瞬间的眼神交汇,让我突然懂了“守护”的另一种意义。我们守的不只是补给点的秩序,更是选手们全力以赴的比赛状态,是这场赛事顺利推进的每一个细节。

体育学院24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林官华
我的任务是在赛道旁维护秩序,引导观众在安全区观赛。这和体育教学中“教规则、护安全”的核心相通,就像体育课上要规范学生动作防止受伤。赛道边,一次未劝阻的越线、一个未提醒的安全距离,都可能给选手和观众带来风险,必须凭专业判断力守住防线。看着选手们风驰电掣掠过赛道,我心中涌起的是自己征战独竹漂赛场的画面,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站在更大的舞台展示自我,展示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志愿者联合会张秀勤统稿 拍摄:志愿者 校对:韦文韬 周理 审核:韦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