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基辛格《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书中谈到“共同进化:人造人类”和“共存:类人人工智能”等话题时,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也许最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集体无知:我们甚至可能意识不到我们已经与人工智能合而为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广西聚焦国家所需、广西所能、东盟所盼,在人工智能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布局、深化合作,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之路,积极构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发展路径,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我们河池学院要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时代。
最近,河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毕业的两位校友引发关注:
一个是吴玉勇。系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2007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现为深圳市雨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今年我校特邀他回来在开学典礼上给新生鼓劲。他一条深刻体会是,实施“错位竞争”,比拼实操能力,在深圳书写“非名校”突围。他表示,“我们用五年时间让雨滴大功率超高频感应电源打破国外垄断,反向出口欧美日韩,在工具焊接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妥妥的“隐形冠军”。
另一个是黄有章。系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2011级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现为迈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今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佩戴Ai智能眼镜而不带讲稿的致辞,引起国内外热切关注。这款眼镜即是迈越科技公司出品,黄有章是自主研发团队的核心骨干。近日,黄有章校友携带着这款Ai智能眼镜回母校与师生交流人工智能发展的心得。
宋代丘葵《观物》有言:“人人皆可尧舜,物物各具乾坤。”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特长,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生态。今年8月份,我校学生荣获202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优秀学生一代接一代,相信人工智能领域还会涌现更多“河院制造”的优秀人才,要让“优秀”不是“个案”而是“现象”。
人工智能应该是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人工智能时代,一切皆有可能,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已成时代大势。在人工智能领域,我校尚处于助跑转向腾跃的转折阶段,到底能跳多高、跳多远?得要精准“卡位”区域命脉,我校2021年已建立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现在更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办好这个学院,编制《河池学院人工智能应用手册》,举办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创新大赛等活动,在全校全面普及应用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做到人人懂人工智能,人人用人工智能,人人融入人工智能。充分发挥中国—东盟(河池)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产业园、中国—东盟(河池)网络与人工智能安全研究院,以及中国-东盟(河池)网络空间安全靶场在我校的作用,赋能桑蚕丝绸、有色金属、生态康养等本土支柱产业,探索人工智能在人文学科、思政课程、心理健康等建设方面的应用,打造河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特色。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让他一直困在自己的算法里”。我们要冲破固化的“算法”和惯性,要彻底摒弃那种条件落后就不应该抢滩人工智能新赛道的错误观念,而越在欠发达地区越应该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时代,这绝非盲目跟风、凑热闹、贴标签,而是看清我们与时代的差距,全方位的认知、拥抱、融入与创新,是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革命,是构建自强卓越高等教育的时代机遇和“阳关大道”。要以“我们已经与人工智能合而为一”的清醒意识,去追求真理与布局未来。
(专栏邮箱:beishandajuan@h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