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北山答卷】之六:铁城自带英雄气——河院军训感怀

来源: 编辑:韦文韬 作者:甘草 发布时间:2025-10-09 浏览量:

学生军训,全国皆然。但从河院军训中,我看到了“一样”的程序,也看到了“不一样”的浩气。

实话实说,这次军训我最牵肠挂肚的是整体上的安全顺利直到最后确认圆满完成。在慰问2025军训新生、带训教官和一线工作人员过程中,观看队列训练、防爆与格斗基础训练时,我与大家交流较多的还是同学们的参训状态、身心健康如何,吃饭与睡眠好不好,下雨天是否科学调整作息,烈日暴晒下训练是否顶得住等等。自然,光关心日常是不够的,我也关心同学们的精气神,关心国防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教育等宏大叙事。我看了部分教官与学生的军训感想,写得挺深刻:

“军训让我明白了纪律之于集体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动作再标准,也无法代替一个团队的整体协调。”

“迷彩服的汗渍,操场上的蝉鸣,教官的口令,构成这个夏天最深刻的记忆。”

“口令、步伐与枪声,不仅刻下坚持的印记,更让我懂了集体的意义——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这趟军训之旅,没有华丽的词藻能形容,只有藏在汗水里的激动和热血,是青春里最燃的一段记忆。”

“军训不是简单的吃苦,更像是一场快速升温的熔炉。它教会我,个体的棱角需要在集体中磨合,而每一次咬牙坚持后的突破,都是青春里最鲜亮的底色。”

“军训的苦早已化作回甘。晒黑的皮肤是青春的勋章,挺拔的站姿是自律的印记。”

“军训不仅是对身体的磨砺,更是对心智的洗礼。”

“十公里拉练的征途更像是一场‘意志的马拉松’。看似基础的动作里,藏着对‘标准’与‘纪律’的极致追求。”

“作为教官,我深知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但保障学生安全是重中之重,我杜绝在极端恶劣天气下进行高强度训练,不让学生在军训过程中因过度疲劳而受伤。”

从中可以看见河院学子是经得起军训艰苦的摔打与考验的,也可以看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生动注解。武装部负责人告诉我,我校今年军训,全体学生10公里野外拉练穿越了宜州古城洞(峒)军事要塞“铁城”遗址,感受过去我校录取通知书中“美丽的铁城张开双臂欢迎您的到来”的真实内涵。这个“燃点”激发了我的兴趣。次日下午,我在党办、宣传部、武装部相关同志和专家陪同下深入古城洞(峒)铁城遗址开展“田野”考察。

从河池学院驱车两三公里,即抵达宜州城北古城洞(峒)铁城遗迹。这里最初为南宋末年军事要塞,系南宋宝祐三年广西经略安抚使胡颖和宜州守将云拱为抵御蒙古军队“斡腹之谋”而修建,峒场“内可容万灶,外可扼咽喉”,四周高山壁立、南临龙江,分内城与外城,只有一个进出口,宛如铜墙铁壁,固若金汤,故得名“铁城”,云拱将军题写篆书擘窠大字“铁城”摩崖石刻于今还高高隐现于半山之上。铁城内还有两块南宋摩崖石刻弥足珍贵,一是《宜州铁城记》详细讲述了铁城的来龙去脉,一是《宜州铁城颂》堪称勒石记功的“信史”,里面有这样的颂语:“诸关宏修,高无与俦。内容万灶,外扼咽喉。四面如铁,形胜卓绝。车不得驰,骑不得列。牢不可破,险不可夷……宜山峨峨,龙水汤汤。铁城之功,山高水长。”南宋以来直至现当代,这里还断断续续发挥军事要塞作用,但基本是防御而非实战,而且“铁城”已扩展为整个宜州城的别称,古民谣唱道:“‌铁链锁孤舟,千年永不休”。眼下的古城洞(峒)铁城里平畴绿野,蔗海果园,一派丰年气象。然而,浪奔浪流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宜州还是什么地方,何处又真能一劳永逸,千年不休?上世纪兵荒马乱的战争时期,宜州同样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才有今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祥和静穆。

古人言,止戈为武,从古知兵非好战。和平与发展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战争与和平常常呈现消长倚伏之态,列夫•托尔斯泰经典名著《战争与和平》就探讨了战争与和平、个体与国家、自由与命运的深刻关系。作为教育部门依据国家规定实施的国防政策之一,学生军训已成为常规制度,军训之旨,小者在于强身健骨,中者锻炼钢铁意志,大者为了保家卫国,数千万学子年复一年受训,实则在民间织就国防认知之网,使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地生根。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通过军训让大家明白没有什么是向来如此、理所当然的:岁月静好不是理所当然的,那是有人在负重前行,我们在静好岁月要有随时吃苦的能力;和平稳定不是理所当然的,那是苦难的辉煌,我们在和平年代还要有“以武止战”的实力。在这个以“卷”为鲜明特征的时代场域中,我们需要适度的松弛感,也需要不灭的英雄气。元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张养浩《山坡羊·未央怀古》曲子所描摹的景象与“铁城”有些许相似:“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维护好繁星纵变而智慧永恒、风云际会而国泰民安的良好局面。

附:链接《青春与祖国的一次庄严对话:我校2025级新生军训感悟分享》http://news.hcnu.edu.cn/info/1154/39002.htm

(专栏邮箱:beishandajuan@h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