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西北这片民族文化沃土上,河池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坚持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始终秉承“立足本土、传承创新”的办学理念,以音乐与舞蹈为桥梁,构建起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发展的纽带。近年来,学院以学科建设为根基、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学生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地方为使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学科建设:夯实根基,打造特色品牌
学院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强”的发展思路,构建起涵盖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学、音乐教育4个本科专业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一)课程建设厚植育人土壤
学院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了“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网络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近五年立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网络自建课程2门,形成“理论+实践”“传统+现代”的课程矩阵,不仅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更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二)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明显
音乐学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2021年获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评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四星级;音乐表演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舞蹈学专业于2014年开始招生,这两个专业在2023年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中获评三星级,音乐教育专业于2022年开始招生,标志着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学科平台赋能创新发展
学院与宜州区共建“刘三姐艺术学院”“刘三姐产业学院”,打造民族艺术研究与实践的双向平台,建成校级科研平台2个,聚焦“民族音乐传承”“舞蹈非遗传承”等领域开展研究。近五年,教师团队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1项、广西哲社项目4项、广西艺术基金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篇,为学院学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教学改革:破立并举,激活育人活力
学院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革新+模式创新+实践赋能”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体系,让课堂从“单向传授”走向“多维互动”。
(一)课程设置:扎根泥土育新苗
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地方性”与“实践性”。在音乐表演、音乐学和音乐教育专业中增设《刘三姐歌谣》《桂西北民间音乐》等特色课程,在舞蹈学专业中增设《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等特色课程,将壮族三月三歌圩、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等非遗元素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学唱山歌、编排舞蹈中感悟民族文化基因;开设《民乐合奏训练》《管乐合奏训练》《合唱与重唱训练》等实践课程,组建民乐团、管乐团、合唱团等学生团体,让课堂与舞台无缝衔接,学生通过“以演代练”模式,在实践中锤炼专业技能。
(二)授课模式:因材施教激潜能
学院在技能课程授课模式中打破传统“大锅饭”式教学模式,在音乐类专业的钢琴、声乐、器乐主修课程中推行“末位淘汰制”——每学期末按成绩排名择优选拔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一对一教学。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舞蹈学专业则实行“剧目驱动式”教学,以《剧目排练》课程为载体,让学生在创排中掌握编导、表演、舞台设计的综合能力。
(三)实践教学:舞台就是练兵场
构建“周周有排练、学期有汇演、年年有展演”的实践体系:每周都有剧目排练、合唱排练、管乐排练和民乐排练,每学期举办艺术实践周、专业教学成果会演,每年开展毕业设计展演,学生参与率100%。《民乐合奏训练》《管乐合奏训练》《合唱与重唱训练》《视唱练耳》等课程创新举办教学音乐会,将考试变为舞台展示;《音乐教学法》课程采用“对分课堂”模式,让学生化身“小老师”设计教案,提升教学能力。近三年,学院实践教学活动先后获河池融媒体和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四)教学科研:双轮驱动提质量
推行“教研相长”机制,近五年来,学院教师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部级教改项目6项,校级教改项目10多项;申报的教学成果奖获校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每月开展“教师汇报课+集体评课”活动,促进教学经验共享,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省级奖项1人次,校级奖项8人次;校级教学创新大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比赛获二等奖2项。舞蹈基训教研室获评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器乐教研室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音乐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团队获校级教学团队,教学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三、学生培养:以赛促学,绽放青春风采
学院坚持“以赛育人、以创赋能”,搭建“学科竞赛+艺术创作+升学深造”的成长立交桥,培养出一批“台上能演、台下能创、基层能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竞赛舞台成绩突出
近年来,学院获第六届全国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1项;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5项;广西第十七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广西高校钢琴大赛二等奖6项,三等奖14项;广西首届金铜鼓音乐大赛特等奖4项,金奖8项,银奖1项,铜奖15项。合唱作品《山里山外》《歌在山水间》分别获第十四届、十五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活动舞台艺术类“优秀作品”;合唱作品《追寻》《东方红》参加“青春献礼党的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广西高校大学生合唱比赛荣获乙组二等奖,彰显学生的扎实功底。

2017年河池学院合唱团获第四届香港国际音乐节一等奖

2021年1月,河池学院《瑶族舞曲》获广西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比赛一等奖
(二)原创作品屡获佳绩
原创舞蹈《侗听琵琶语》于2023年入围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并赴山东济南参加现场展演,2024年入选第三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该作品荣获第十一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舞蹈类创作一等奖、2021年“红绣球”广西舞蹈创作作品展演最高奖“舞蹈作品奖”、第十四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最高奖“舞台艺术类最佳作品奖”,并受邀参加“歌海元宵”—2024广西文艺界电视联欢晚会。原创舞蹈《“侗”见丰景》获广西艺术基金立项,入选“繁花竞放”2024年全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会演,为广西唯一入选作品。该作品荣获第五届“红绣球”广西舞蹈创作作品展演最高奖“优秀作品奖”、第十五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舞台组最高荣誉“最佳作品”。原创舞蹈《蝴蝶妈妈》获广西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一等奖、第十三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活动舞台艺术类“优秀作品”、第十一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舞蹈创作二等奖。原创舞蹈《禾晾》获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入围2024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全国作品展演(群舞组),并赴浙江温州参加现场展演获得好评。原创歌曲《广西红》获第十一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声乐类创作奖二等奖、广西音乐家协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歌曲征集活动优秀歌曲奖。上述这些原创作品,不仅是我院教学成果的结晶,更成为传播广西民族文化的艺术名片。

2021年1月,河池学院舞蹈节目《蝴蝶妈妈》荣获广西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2024年河池学院舞蹈《禾晾》获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全国作品展演群舞组证书
(三)升学就业双向开花
近五年,共有18名学生考入国内外院校攻读硕士,实现“深造梦”;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85%,7人进入事业单位,10人支援西部计划,8人创办音乐培训机构,235人实现中小学教师梦,473人进入各类培训机构就业,展现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养特质。

原创舞蹈《侗听琵琶语》获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作品入围奖

舞蹈《侗听琵琶语》在济南比赛场景
四、服务地方:艺心为民,唱响时代强音
学院始终坚持学校“扎根河池,服务地方,面向基层”的服务面向定位,通过校校合作、校地联动,让艺术教育成果反哺社会,奏响文化惠民的协奏曲。
(一)校校合作:播种美育希望
学院与宜州区第二中学、宜州区实验小学、宜州区第一小学、宜州区第二小学等学校共建教育实习基地,每年输送百余名学生开展教育实习活动。实习生不仅承担音乐和舞蹈课程教学,还协助组建合唱团、舞蹈队,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节目,得到实习学校广大师生的好评。实习结束后的“汇报课比赛”和“实习成果展示”等活动,成为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窗口,更为基层美育注入新鲜血液。
(二)校地联动:艺术赋能发展
学院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师生参加河池市铜鼓山歌艺术节、河池市春节联欢晚会、宜州区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宜州区北牙瑶族乡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等演出活动,用一系列优秀剧目展现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得到中央民委等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协助河池市完成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组织工作,得到河池市委宣传部、市文广体旅局、市群众艺术馆等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共同排练的剧目《艾南》赴深圳、宁波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演出,将广西民族艺术推向全国,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三)文化传承:守护民族根脉
学院依托“刘三姐艺术学院”,积极组织排练青春版大型歌舞剧《刘三姐》,并先后到宜州区洛西镇、洛东镇开展惠民演出活动,做好刘三姐文化的传承工作,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真正实现“艺术服务永不落幕”。
五、展望未来:攀登艺术教育新高峰
站在新的起点,河池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将继续锚定“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定位,以“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地方发展”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在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等方面争取优异的成绩,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艺术教育品牌。在这片充满山歌韵律的土地上,河池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地方发展服务、艺术教育创新的历史使命,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书写新时代艺术教育的壮美篇章,让民族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音乐舞蹈学院供稿)

学生参加广西宜州第十五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文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