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春风轻拂山岗之际,河池学院的驻村第一书记与工作队员们正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他们以学科专长浇灌乡土根系,用创新思维点亮田野星火。在乡村振兴这幅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中,这些青春的身影既是执笔绘梦的丹青手,更是躬身入局的剧中人。本辑特别推出“以青春之我 赋能乡村振兴”专栏,让我们循着沾露珠、冒热气的奋斗足迹,共同品读那些浸润泥土芬芳的青春诗篇。今天,我们走近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苗族乡山岗村驻村第一书记马楚奇,一起聆听他的故事......
2023年4月,马楚奇受学校委派,担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苗族乡山岗村驻村第一书记,2年以来,他始终以 "助力乡村振兴" 为己任,立足村情实际,创新工作思路,通过 "双轮驱动" 发展模式,为山岗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面对山岗村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的现状,马楚奇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引进具有高附加值的赤松茸种植项目。通过"党建引领 + 公司 + 农户参与" 模式,带领河池学院大学生创业,带领党员群众建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为提升产业技术含量,他邀请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培育本土技术骨干10余人。 2024 年实现亩均收益 1.2 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在此基础上,他走村串户,将赤松茸种植技术推广至驯乐苗族乡 5 个行政村,形成 "一乡一业" 产业格局,辐射带动 30余户农户人均年增收 6000 元以上。

清洁能源项目落地,打造绿色发展"新标杆"
针对山岗村资源禀赋特点,马楚奇积极落实和推进环江县委和驯乐乡党委的决策部署,对接华能集团等企业,积极组织和推动总投资20.7 亿元的驯乐风力发电项目落地。科学统筹选址布局,运用"枫桥经验" 成功化解林权争议等历史遗留问题,保障项目无障碍施工。组织和带领党员干部开展实地勘查,完成29个风机机位选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红线。该项目作为广西2024 年首批新能源重点工程,规划装机容量 300MW,创新采用山地风场专用机型,较常规机型发电效率提升 15%,预计年发电量达 6.3 亿千瓦时。项目总用地 7.2575 公顷(全部为农用地,不涉及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配套建设 220kV 升压站及储能设施,建成后年贡献税收超 5000 万元,提供就业岗位 200 余个。
学用结合强根基,锻造乡村治理"新能力"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马楚奇始终将持续学习作为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金钥匙"。他克服工学矛盾,利用夜间和周末时间攻读博士学位,系统学习教育治理、社会管理等前沿理论。将教育治理理论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形成 "理论学习 — 实践探索 — 总结提升" 的闭环学习机制。两年任期期间,马楚奇走遍山岗村15 个自然屯和一个移民安置点,协调后援单位(河池学院和县委办)资金,先后完成平为屯、下尧旺屯、高王屯、山岗屯屯内道路硬化,金连屯、金归屯通往茶平屯通屯道路拓宽、金连屯、金归屯安全防护栏等项目,积极弘扬苗族芦笙文化,建立山岗村苗族芦笙工作室,积极组织 "消费帮扶" 活动,通过后援单位河池学院助销农产品19.43万元。
在山岗村的730 个日日夜夜,马楚奇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破解难题。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他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当风电塔筒矗立云端,赤松茸破土而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岗村产业振兴的图景,更是河池学院人的扎根河池、服务地方、面向基层使命担当。(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