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迎70周年校庆•校友记忆】韦鹏飞:我与河池学院的不解之缘

来源: 编辑:罗冬雨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04 浏览量:

编者按:2021年11月27日,河池学院将迎来办学70周年华诞。七十年扎根老区写春秋,七十年初心不改育新人。从最初的宜山师范,到河池师专,再到河池学院,一路走来,拓荒与创业同在,光荣与梦想同行,我们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在时代发展中贡献了“河院”力量。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7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在学校官网特开辟“迎70周年校庆•校友记忆”专题,邀请广大校友,离退休、在职教职工投稿,或写彼时母校求学事,或忆师友同窗情,或谈学校办学成就,为河池学院70年峥嵘岁月献礼。

今天,我们推出曾任河池师专副校长、党委书记韦鹏飞先生的文章《我与河池学院的不解之缘》,共同追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作者韦鹏飞

1978年,我从一所农村中学调入河池学院的前身河池师专任教,从此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开始了我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

初次走上大学讲堂

刚到河池师专,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堂,内心总是忐忑不安。当年招来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三届,他们是被文革耽误了的一代年轻人,经受种种磨练后,赶上了青春的最后一班车。为了求学,他们风尘仆仆,从千山万弄赶来,身上带着泥土的芳香。当时我教的是分子物理和热学,上课时发现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程已经自学过,很熟悉教材内容,但他们仍全神贯注地听课,一下课便簇拥在我身旁,连声说:“讲得好,我们喜欢听!”我明白,这是大家对我的支持、鼓励。他们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使我感动,我也打消顾虑,增强了信心,经过加倍的努力,顺利地在大学讲坛站稳了脚跟。

课前,我集中精力钻研教材、翻阅资料,推敲教案、备课备人,努力把每一节课的内容都安排妥贴。课上,我多举实例,讲清原理及其应用、分析发展趋势,尽量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课下,我放下老师的架子,多与学生接触,通过促膝谈心,彼此倾诉心中的酸甜苦辣,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我发现了这些学生身上蕴藏着许多闪光的东西:他们勤劳朴实,保持着山乡人淳朴厚道的优秀品质;他们奋发好学,思维敏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习的根底也比较深厚;他们团结宽容,尊师爱友,乐于助人……很多时候我都感觉到自愧弗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融洽地相处在一个宽松温暖、生机勃勃的环境中,课上课下出现了师生互动、能者为师的活跃氛围,师生都获益匪浅。 几十年悄然逝去,如今师生天各一方,但我们心中仍牵挂彼此。每逢佳节假日,学生不忘嘘寒问暖;他们事业有成传来喜讯,同样让我感到快乐。人生一世,聚散离合,师生之情,相伴相依。这是一种感情的寄托、心灵的默契、精神的力量,纯真而诚挚。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厚的师生情谊,从1978年至今,在河池学院代代相传,成为学院的传家宝。这种淳朴真挚的关系,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让我感恩敬仰的老师们

每当夜幕降临,学院的办公大楼往往灯火通明。雪白的灯光,映亮了静静东去的龙江水,照亮了美丽的校园。当许多人还在闲庭漫步时,那些刚刚洗净粉笔灰的老师已静坐教研室开始备课了。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备一桶水。为了上好一节课,老师得付出多少心血啊。

我清楚地记得,河池师专刚建校时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上世纪50年代响应号召远离家乡,满腔热情地支援广西建设的大学生。这些教师中还有我上高中时教过我的老师,如张少青、沈国华、卢治堂、叶学适、覃瑞荣等。想当年,他们风华正茂、才华横溢,为把我们领进科学殿堂、培养我们成才而呕心沥血。后来又三代同堂,和我们一起奔波、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把爱奉献给了学生,尽心了,尽力了,尽责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他们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

河池师专的教师,真是一支优秀的团队。他们默默耕耘,让每一位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力量之外,还懂得珍惜感情、谙熟伦理,知道如何做人;他们挥洒汗水,尽心尽力,以自己的付出照亮了学生的前程。有一些老师和领导,如麦耀伦、龙卧湘、韦启良、刘启贞、张少青、沈国华、葛克阳、兰险峰、王大文等,在为学校的发展操劳中积劳成疾,已离开人世,永远长眠在龙江河畔。每当想起他们,伤感之外,感恩、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正因为有了这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河池师专才得以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办成了一所颇具特色、在区内小有名气的地方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日后河池学院的创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江后浪推前浪,作为后来人,都应该学习和继承前辈老师们那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把它作为河池学院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鼓舞和鞭策我们前行的动力。

我是学校发展的受益者

许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淡忘了,但是在河池师专的这段峥嵘岁月,却让我永远铭记于心。我记得,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当时的学校领导号召大家克服自卑、增强自信,从实际出发,走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并为教师学习提高、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年的一批教师抓住机遇,努力提高自己,逐步改变了学校无教授、无副教授、无讲师的“三无”状况。学校教学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办学特色日渐显露,呈现出一派良好的发展势头。 我就是当年抓住这个发展机遇的受益者之一。在工作中,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关怀、信任和支持我,给我压担子,把我推上了领导岗位,我因而有了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1983年、1984年我先后两次全年脱产到华中师大和教育部行政学院参加学习、培训,广泛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接收到新的发展信息,这使我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解放,知识面和处事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为日后工作和发展打下基础。“天高任鸟飞”,河池师专这个良好的大环境,培养和造就了我,让我在实践中施展才华,最后把我送进省城,送到了北京,使我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其实我很清楚,我在师专工作6年,其中有2年是在校外学习、培训和会议中度过。离校期间,我自己的工作、教学任务,全压在同事们身上,由大家分担。如果没有大家的无私支持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厚爱和情分,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

龙江河畔,碧水蓝天。有机会成为这个学校教师团队中的一员,能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是我人生中的大幸!当我告别这充满生机的温暖大家庭,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特别留恋、特别难舍。

几代人的梦想实现了

河池学院的诞生和发展,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好优势。

一是时代变了,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迈进,要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河池学院应运而生,此谓“天时”。二是河池学院建在桂西北的文化名城,位置重要。“三姐故里,宜人之州”,不但风光秀美、民风淳朴、民俗多姿多彩,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许多名人墨客流寓此地。抗战期间,著名的浙江大学曾两迁宜州办学,现今更是西南大通道的必经重镇,此乃“地利”。三是河池学院建在基层,上知国情,下接地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继承了教师敬业、学生奋发上进,上下团结和谐的优良传统,此为“人和”。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加上师生的共同努力,短短五年时间,学院面貌焕然一新。一座美丽的万人本科综合性大学,以新姿屹立在龙江河畔,令人欣佩。

创办这样一所高质量的综合性大学,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我坚信,只要把河池学院的发展之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应历史潮流,走创新、特色之路,这颗桂西北的明珠,定将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我是河池学院的校友,也是河池学院人。我曾在这里生活工作多年,也在这里锻炼成长,这里有我的根,这里也是我转折的起点。尽管离开学校已经25年了,但她在我心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现在我年过古稀,思念怀乡之情与日俱增,总想着还能为河池学院做点什么,想着怎样才能更多更好地为学院尽心尽力,因为我还是学院的兼职教授呢!

河池学院永远是我的家,我会常回家看看,看看这个家的新面貌、新气象、新成就,分享河池学院人再创新辉煌的欢乐!


作者简介:韦鹏飞,1978年5月调入河池师专工作,曾先后担任物理科教师,理化科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校党委书记,广西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司长,国家督学;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河池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