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迎70周年校庆•校友记忆】瑶鹰:我的文学灯塔

来源:河池日报 编辑:罗冬雨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02 浏览量:

编者按:2021年11月27日,河池学院将迎来办学70周年华诞。七十年扎根老区写春秋,七十年初心不改育新人。从最初的宜山师范,到河池师专,再到河池学院,一路走来,拓荒与创业同在,光荣与梦想同行,我们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在时代发展中贡献了“河院”力量。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7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在学校官网特开辟“迎70周年校庆•校友记忆”专题,邀请广大校友,离退休、在职教职工投稿,或写彼时母校求学事,或忆师友同窗情,或谈学校办学成就,为河池学院70年峥嵘岁月献礼。

今天,我们推出校友、作家瑶鹰的文章《我的文学灯塔》,共同追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作者瑶鹰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没有光明的指引,我独自一人在 黑暗的山野里爬行,感到十分的乏力和困顿。在近十年的文学的道路上,我凿开了河池学院的一堵墙,戳出了一个透光的小洞。小洞透出的那束亮光,点燃了我的灵感火花,照亮了我的文学道路。让我在文学创作中少走弯路,成为了一名作家。

2008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点击“河池网”的论坛,“河池文苑” 里有一篇《死亡故乡》的散文,把我牵引住了。文章里,作者“冥鱼”描写了如何面对故乡死亡亲人的恐惧心理,把人世间的亲 情以一种另类的形式铺展开来,让我的内心隐隐作痛。就这样,我在评论栏里留下了“写亲情难,写死去的亲情更艰难”的评语。

在一次文学研讨会上,我和大家谈起了“冥鱼”,说到了《死亡故乡》。巴马清影文学沙龙作者杨天元告诉我,冥鱼就是他的老师,是“南楼丹霞”发起人何述强先生。

有一个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试着加何述强老师 QQ 。谁知道,这个时候的他还没有睡去。他伸出温暖之手, 把我这只飞翔在虚无缥缈境界里疲惫不堪的山鹰,带进了屋里……

那个晚上,我与何述强老师聊了个通宵。通过何老师的讲述,我才开始知道,南楼丹霞是河池学院一个文学社团,创建于1994年冬天,发起者为时任《河池师专报》的编辑何述强、河池师专学生杨合、阳崇波、梁文志、蓝瑞柠等。社团伊始就聘请了韦启良、李果河、银建军、鬼子、东西以及凡一平等文学教师和作家们为文学顾问,并得到了广西作协的大力支持。

南楼丹霞的发起地,是充满着文化气息的宜州。河池师专,就建在宜州地盘上的龙江河畔。宋代黄庭坚被诬“幸灾谤国”之罪,被贬至宜州。崇宁四年(即 1105 年),这位与苏轼齐名 的文化巨匠,病逝于宜州的小南楼。十年前的一个春天,刚刚步入行政道路浑身伤痕的我来到了宜州,走进了位于师专后门的白龙公园。抚摸着静立于公园大门内不远处的巨人碑石,仕途上的一些纷争与不快,随着碑石传递而来的气息,让我彷徨的心绪找到了停歇的港湾,心灵得到片刻的慰藉。

南楼丹霞社团,秉承了山谷道人的若谷胸怀,演绎了一段新的传奇故事。

何老师知道我是巴马民族师范毕业的,他和我谈起了民师的校长罗伏龙先生。他说罗伏龙校长在广西有一定的知名度。桃李园文学社先后培养出潘莹宇、黄坚、莫景春、欧晓玲等青年作家。韦启良和罗伏龙两位校长,是“文坛桂军”当之无愧的学者型校长。何述强老师和我说,过不久,南楼丹霞十八周年的笔会活动在世界长寿之乡巴马举办,让我配合杨合、杨天元、黄渊和古秀芬等巴马籍南楼人做好相关的筹备工作。我暗暗记下心来,以一种虔诚的心态,期待接南楼人的到来。

公元 2012 年 4 月 31 日的傍晚,南楼丹霞的学子们如择巢的归鸟,从四面八方翩翩飞来,聚满了“巴马神酒业集团公司”的草坪。在此之前我几次与何述强老师在会上见过面,但是真正能与他面对面畅谈文学,却是第一次。那天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来自《芳草》刊物的李鲁平副主编,广西著名作家陈纸,诗人莫亚平、张民等,也来到了南楼人的中间。那是我文学生命有史以来,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文学聚会活动。第二天,李鲁平、陈纸、莫亚平和张民老师还没有离去,我带他们攀爬了何述强老师散文《山顶上的巴马墟》里写到的马鞍山,畅游了盘阳河沿岸的长寿村和百魔洞。在马鞍山庙宇里,我们饮着甜甜的山泉,吃着鲜美面条,探讨着城市与乡村文学的区别和潜在的力量。陈纸老师的一席话,让我悟到了玄机。他说现在作家基本上都进驻了城市,城市题材文学似乎是无病呻吟氤氲一团,该是乡土文学崭露头角的时候了。哪怕你是描写一个虚幻的山村故事,哪怕你的手法让人捉摸不透,那也是一道美味的野味,肯定能让城里人通过你的素材来找到皈依的领地。

2013年的春天,我悉心呵护的文学种子长出了芽儿。我采用陈纸老师灌输的技巧,以瑶族习俗为载体的散文《母亲石》,终于在《芳草》土地扎根开花了。“南楼人”在群里纷纷给我道贺。南丹的白裤瑶兄弟何光斌也是南楼人,他读了我的《母亲石》后,连夜给我打来了电话。他说他是含着眼泪读完我的这篇荡气回肠的散文的。

每次我和何述强老师在邕城会面,南楼学子牛依河、费城等人总是十分地热情,还有一些喜欢亲近“南楼丹霞”的作家,也会循着南楼的灯光,闪耀着萤火聚集过来。我们或是在邕江堤坝,或是在喧嚣的夜市之中,几碟小菜,几杯土酒,尽情地享受着文学的芬芳气息。作为南楼丹霞的“始作俑者”,何述强老师被簇拥其中,亦或火热,亦或近乎窒息,那是我们所无法理喻的。从他醉态迷离慷概激昂的朗诵声中,我似乎读懂了一种精神,寻到了文学家园背后隐藏着的一些沧桑和幸福。

2014年春天,满山遍野的山花盛开了。花香漫过山岗,飘过田野,扑进我栖身的巴马小城。此时,在河池市委宣传部的杨合与我联系,他叫我写一篇关于南楼丹霞的故事文章。就在我准备敲击键盘抒写故事的这个下午,广西作协寄来的会员证恰巧到手。抚摸这本透着猪肝色亮光的小本子,我心情十分的激动。我编辑了一则信息,发给了何述强老师 :

感谢恩师一直以来对我的厚爱和激励。今天,广西作协会员证终于到手了。我不会

把它当作枕头,相反,我要把这本册子当作新征程的起跑器。请相信,我会继续努力!

我第一学历是中专。2002年至2005年,我到广西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科函授班学习。毕业后,我可以直接进入该院本科学习的。可是我却作了很多的选择。在琢磨了十年之后,我把自己的本科院校定为文学家园的芳草之地。河池学院,这所培养出东西、凡一平、黄土路等知名作家的院校,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2016年底,我再次参加成人高考,有意报考了河池学院。我想,我是“南楼丹霞”的会员,河池学院有着传统的文学命脉。要是能进入这所院校学习,也许我就能吸收到文字的灵光。

不久之后,我收到了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函授的录取通知书。

2019年6月,我修完了专科起点本科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取得了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证书,这就意味着我“南楼丹霞”会员的血液,是正宗的了。

刚进入河池学院函授的那年8月,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了桂西北“河池作家群”的中坚力量。

我想,我是幸运的宠儿。2014年到2020年,我先后三次走进鲁迅文学院学习。201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中国作协策划在鲁迅文学院举办一期56个民族56位学员的3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开班了。我代表瑶族作家,第三次走进了鲁迅文学院。开班的那一天,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北师大文学研究生导师莫言先生参加了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结束后,是合影环节。广西来的费城(壮族)、谭志斌(毛南族)、桐雨(仫佬族)、苏凯(京族)和我,与莫言先生合了影。莫言先生语言很幽默,他知道我们五位是广西来的五个少数民族学员,风趣地把我们称为“广西五狼兵”。

2019年9月24日,我所指导指挥的“鲁37”大合唱《爱我中华》,荣获中国作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活动特等奖,这是鲁迅文学院从未有过的殊荣(以往最多是得过一两次并列的一等奖)。颁奖的时候,班主任李蔚超老师(文学博士,著名文学评论家)和我一起上台领奖,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亲自给特等奖颁奖。铁凝主席和我握手,她问我是哪里的,什么民族?我说我来自广西巴马,是瑶族的。铁凝主席微笑着说,巴马,那是长寿之乡,我知道;巴马是瑶族自治县呢,你是瑶族,那就对了,来自瑶族自治县的,一定是瑶族;要好好学习,努力创作……顿时,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能够得到铁凝主席的鼓励,那种心情,简直是任何美好的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凿壁偷光,只是圆梦路上的一种手段。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还得有坚韧的毅力和超人的悟性。河池学院,是我人生的文学灯塔。在这盏明灯的照耀下,我到达了生活在大瑶山里的人们很难抵达的文学殿堂。前几天,南楼人巴雷河问我有没有关于河池学院的文章,我说你等等几天,我一定努力把文章写好。连续几个夜里,在南宁桂春路的马可波罗假日酒店,在巴马小城,我敲击着键盘,把我与南楼丹霞往事以及河池学院文脉故事,用字句一点一滴组装。10月25日下午,文章即将收尾的时候,我收到了黄土路老师传来的一个函,函是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发的,并盖着一枚鲜红的印章。

函的内容为:

尊敬的蓝振林校友:

您好!为迎接河池学院七十周年校庆,我院在校园冠英阁一带建冠英阁文学

园……鉴于您在该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烦请您赐手稿一份及个人简介,于

2021年10月30日前发至邮箱……

我想,我只是一个生活的记录者,只是用文字把身边的点滴事情作记录罢了。至于函中提到的成就和影响力,那是母校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啊。在我眼里,在众多文人墨客的心中,河池学院乃是一座雄伟的灯塔。无论你漂在何方,灯光总会把你吸引着,牵挂着。她不在乎你有多大的成就,也不在意你是多么的富足。只要你是她的孩子,灯光会永远照亮你的前路,温暖着你的人生!

 (2021年10月25日下午完稿于寿乡大道211室)



作者简介:瑶鹰,原名蓝振林,瑶族,广西巴马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在《民族文学》《中华文学选刊》《广西文学》《芳草》《红豆》《南方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多篇,著有散文集《故事像花瓣一样飘满故乡》。现供职于巴马瑶族自治县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