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脱贫攻坚】5月17日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讲述我校及派驻安宁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故事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韦文韬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18 浏览量:

5月17日21:40,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专题讲述了我校及派驻安宁村第一书记在“石山王国”都安县深度贫困地区——东庙乡安宁村开展脱贫攻坚的故事。

都安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石漠化地区,集“老、少、山、库”于一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东庙乡安宁村,就位于都安典型的大石山区,是深度贫困村之一。

鸟瞰安宁村“贷牛还牛”模式牛场,它坚定地为都安打造“中国南方牛都”作了美丽地注脚。

2015年10月15日,我校派遣5位驻村第一书记及扶贫工作队进驻都安5个贫困村,其中包括安宁村,开展了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其后在安宁村落实系列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推动安宁村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特困户帮扶、教育帮扶、特色产业扶贫工作。2017年,都安“贷牛还牛”政策推动,我校紧跟县委县政府政策落实帮扶措施,充分发挥我校农业科技优势和教育扶智优势,并落实以驻村第一书记为牵头人,继续建立完善合作社和修建牛场养牛,实行精准的产业扶贫“造血”安宁。时近两年来,在原驻村第一书记唐吉深、现驻村第一书记蓝凛的牵头刻苦攻坚后,安宁村相继成立了“都安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2016年6月注册成立)、“都安东朋种养专业合作社”(2018年4月注册成立)、“都安鸿都种养专业合作社”(2018年5月注册成立),并由我校拨付40余万元协助建起了近7600平方米的4个大牛场,目前有300多头牛存栏,养牛产业有了大发展,村民逐步有了丰厚的收入,逐渐形成了脱贫攻坚时期典型的“安宁模式”,成为区内外认可和争相学习致富的“样板牛场”。

实帮扶措施,充分发挥我校农业科技优势和教育扶智优势,并落实以驻村第一书记为牵头人,开始修建牛场养牛,实行精准的产业扶贫“造血”安宁。时近两年来,在原驻村第一书记唐吉深、现驻村第一书记蓝凛的带头刻苦攻坚后,安宁村的养牛产业有了大发展,建起了近7500平米的4个大牛场,有300多头牛存栏,村民逐步有了丰厚的收入,形成了脱贫攻坚时期典型的“安宁模式”,成为区内外各地认可和争相学习致富的“样板牛场”。

2018年12月20日,韦安光书记(左一)到牛场指导种养工作。

2018年7月12日,郎耀秀校长(左二)到新建牛场调研牛场建设规划。

我校党委高度重视驻扶贫村扶贫工作,“安宁模式”初显成效后,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校党委书记韦安光、校长郎耀秀多次到都安调研考察扶贫情况。2018年3月7日,韦安光书记专程率领我校专家到都安县和都安县委召开座谈,进一步在“安宁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和贫困生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广构树种植,提升养牛饲料品质和养牛品质”“石漠化地区石漠化治理途径”等工作,力图探索一条既能保护都安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又能很好利用石漠化地区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探索石漠化治理和脱贫攻坚融合共促的路子。

我校派驻安宁村第一书记蓝凛(右)巡回各个牛场,察看“粮改饲”后牛食草情况和长况。

都安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安宁村及其他扶贫村积极响应,村民们劲头十足,共同投资、共同出力、共担风险、积极把构树纳入“粮改饲”,通过种植构树和牧草,生产混合饲料,推进了“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特色种养方式,安宁村还筹建了饲料加工厂,专门生产青贮饲草料,有效缓解了对牧草料需求的压力,降低了饲料成本,为养牛规模持续扩大做足准备,提高养牛品质和生活品质也有了盼头。2018年养牛合作社34户固定社员户均收益达1万元,参与互助共养的147户贫困户户均获益7425元,共带动合作社周边23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在大石山上实现了三年内从年入几百到几千再到如今万元的收益翻番之梦。

一业兴,百业旺。据驻村第一书记蓝凛介绍,当前发展起来了的安宁村在筹划建造一条环山公路,即从位于半山腰的“贷牛还牛”模式养牛场打通两头的公路,把四个牛场连接起来,把悬在绝境的另一片山腰收揽起来,开发旅游业,既方便群众往来,也让来客参观学习和买牛的同时,可以赏景悦目,实现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延伸收看:

链接:http://vod.gxtv.cn/video/56157.html ,广西卫视《第一书记》决战脱贫奔小康 走进都安 第二百五十四期 20190517,为您讲述来自“石山王国”都安安宁村的脱贫故事。